
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 毛雪梅)14日,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议上 ,由市政协经济委、民革市委、民建市委、致公党市委联名提交的《关于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提案》,被协商确定为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一号提案”。常委会议认为该提案紧扣市委十一届十次会议部署要求和市政府中心工作,是广大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对于加快“两先区”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背景:抓住机遇 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市正处工业化中后期,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占工业总规模一半左右。提案指出,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的优势传统产业和支柱 产业,是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产业基础,是保障实体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是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对于率先走出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困局极为重要和紧迫。
提案认为,抓住国家十三五时期对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布局和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规划的重大历史机遇,落实辽宁省的行动纲要, 实施我市装备制造业的行动计划,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当前形势下落实国家战略,引领新常态,带动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状: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增长乏力
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提案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增长乏力。2015年前三季度, 我市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6.6%;7.9%;5.3%。显著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下降 4.7%的速度。但比较而言,船舶重工海洋工程、瓦轴转盘、大连机床等企业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较高。
同时,我市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较大,但部分前景好的领域发展薄弱。我市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 造业占到七成,主要产品和产能仍集中在中低端。在代表新技术革命方向的产业上,如与智能手机、车联网、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新一 代终端产品关联较大的新型装备制造发展与先进地区比差距较大。
此外,我市装备制造业尚处在传统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工 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提高,但与国际先进制造业理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我市装备制造业尚处在传统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工 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提高,但与国际先进制造业理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建议:构建适合本市的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创新体系建设进行谋划。提案建议,应构建好专门针对我市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创新体制机制。要形成带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政务创新体系,政府组建我市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专家委员会,专门跟踪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方向,研究我市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制定我市长期规划。
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我市专业园区和企业积极承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在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发展研发上的成果转化。针对我市造船、轴承、机床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采用政府和社会合作方式,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院所,组建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一到两家国家创新中心和若干市级创新中心。
同时,要以“走出去”为方向,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引导我市普通机械、电子信息等生产加工企业在低成本、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形成企业“制造+服务”的走出去发展模式。
建议:补齐本市装备制造业高端化人才短板
提案建议,加大以财政和税收优惠为重点的我市装备制造业创新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智能制造、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装备制造专项资金,积极帮助企业申报首台(套)装备保险补贴等,市级财政对获得国家和省专项补贴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
要优化我市装备制造业长期和短期融资的金融支持环节。用政府出资与金融资金合作,设立周转性融资贷款平台。推动建 立政策性担保机制,启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通过银政担、银政保,帮助企业增信,解决民营小微企业续贷、汇票承兑面临的资 金周转难题。
此外,要补齐我市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人才短板。结合海外创业周等重要引智平台,有计划引进海内外优秀专家人才在连短期工作、长期创业。建议组建一家专门面向我市装备制造产业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