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谋发展 扬帆谱新篇】大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8万人

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神舟11号载人飞船、“辽宁号”航空母舰、长征5号大推力火箭、C919大飞机……这些让国人展扬的“中国名片”,都注入了大连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砥砺奋进。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在这里成立,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在这里下水,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在这里诞生,东北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里获批建设……大连力量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东北第一、辽宁第一。

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相继获批建设了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一个国家级新区和若干科技产业园区。近年来,我市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大连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基础,全面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建设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旅顺科技创新园等创新园区,着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我市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智慧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6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市依托高新区和金普新区创新聚集区,实施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努力建设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开放创新先导区。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8万人

组建了一批重大科技研发平台 。从1984年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催化基础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到目前相继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6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20家,企业技术中心16家。

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从改革开放之初全市科技人员不到10万人,发展到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2000人,包括两院院士30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6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90人。

成果丰硕。自80年代中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49项,辽宁省科技奖励1363项,大连市科技奖励3119项。其中,大连化物所张存浩院士荣获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连理工大学郭东明团队“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大连化物所刘中民团队“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理工大学贾振元团队“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分获2008、2014、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08年以来,获中国专利奖50项,其中“双主梁多吊点起重机”等5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

我市企业创造了多项新的全国第一

经过40年的创新发展,我市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市企业承担了近百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创造了多项新的全国第一。

“十五”期间,大连建造了中国第一艘VLCC。“十二五”期间,又建造了首艘航母“辽宁舰”,首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0TEU集装箱船等多项新的第一。“十三五”期间,建造了首艘国产航母、全球首艘85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乙烯运输船,成功交付了20000TEU集装箱船,我国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建造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又成功研制全球首支、世界最大的W12X92型集装箱船用曲轴,填补了世界空白,彻底打破了国外对大型低速船用曲轴的长期垄断。

“双创”成为创新发展新坐标

创新创业是高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大连高新区建区伊始就设立了创业服务中心,最近几年,这个中心连续跻身互联网周刊发布的“互联网+科技孵化机构TOP100”前10位。高新区紧紧抓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契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孵化器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调动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培育新型孵化载体。2013年,东北首家国家级新型孵化器“创业工坊”在大连高新区诞生,带动形成了一批集创新、创业、创投联动的新型孵化器。高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极大地激发了区域发展活力,近五年来,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5倍,年技术交易额增长5.6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4倍,注册企业数量增长4.9倍。

编辑:李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