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发布】大连的魅力来自于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



天健网消息(记者 韩晓菲)大连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这种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优美的生态环境。


天更蓝,空气质量排名北方重点城市第一


蓝天幸福感,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近年来蓝天白云越来越成为大连市民身边的标配。2016年,大连市收获299个蓝天,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位居辽宁省第一;2017年,大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再次收获300个蓝天,PM2.5等四项污染物浓度创有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在北方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大连市空气质量再次大幅攀升,全年收获317个蓝天,六项污染物浓度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排名再次位居北方重点城市第一。


如此美好的“气质”得益于城市始终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尤其是2016年以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四控一调”(控煤、控车、控工业源、控尘和调结构)。在控煤方面,全市近两年取缔燃煤小锅炉1912台,提标改造20吨以上燃煤锅炉918台,经测算因此项工作大连市减少约19.55万吨煤炭消费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5万吨,减少烟粉尘排放0.93万吨;在控车方面,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近7万台,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目前全市绿色公交车辆占比达73.6%。


在控工业源方面,重点整治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直排等问题,完成1089个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项目,457个加油站及储油库油气回收改造;在控尘方面,以任务清单化、措施具体化、管控科技化、管理信息化、督查定期化等“五化” 建设为抓手,大力管控施工工地、矿山、裸露地面、道路施工等扬尘源;在调结构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这些“组合拳”,大连的空气质量持续得到改善。


水更清,打造“水清岸绿”美好生态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是生命之源,保护好城市“水缸”安全,是治水头等大事。我市通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确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全面整治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等综合举措,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和保持。目前,全市13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全省首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通过国家验收城市。临水而居是一种幸福,近年来大连市不断加大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2015年完成了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工作,2016年《大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出台。近两年,全市投入资金近6亿元对泉水河、春柳河、周水河、周水河北支线、大化明沟以及凌水河等6条河道进行综合系统治理。完成治理任务的6条河道不但有效消除了黑臭,周边的整体环境也大幅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2018年7月,大连市以“未发现新增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圆满完成”的成绩,成为辽宁省第一个通过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专项检查验收的城市。


300余条河流全部有了“大管家”。为了让所有河流都变清变净,大连市出台《实施河(库)长制工作方案》,使全市所有流域面积10公里以上的300余条河流全部有了“大管家”,并实施上、中、下游全流域治理,不断将河流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2018年,全市河流水质不断改善,碧流河、英那河、大沙河、登沙河、庄河和复州河等六条主要河流的21个监测断面中,3个断面水质为Ⅰ类,9个断面水质为Ⅱ类,3个断面水质为Ⅲ类,4个断面水质为Ⅳ类,Ⅴ类和劣Ⅴ类各1个断面。


海水质量方面,2018年全市优良水质面积为27328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的91%,海水质量稳中向好。


中心城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不管是河水变清还是海水变清,都离不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近两年全市共新建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13座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124.3万吨/日增加到198.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提升60%,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治理土、划“红线”,守住城市生态安全


土壤安全涉及到粮食安全、居住安全,大连高度重视土壤环境安全,2017年出台《大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大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全面打响净土保卫战。全市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全面启动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并实施再开发工业企业地块调查评估备案制度,有效防范土壤环境风险。


为给永续发展留下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大连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圈在“红线”内保护起来,让经济开发和人类活动止步于红线。全市把省级以上禁止开发区和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区域均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已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2437.89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屏、一脊、多点”的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格局。

编辑: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