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阿山: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贝雕艺术创造性转化

记者彭杭


聊起贝雕艺术,师从中国贝雕创始人、已从艺54年,在业界有“中国贝雕第一人”之称的金阿山总是会滔滔不绝。他将贝雕视作生命。金阿山,第三届亚太手工艺大师,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辽宁大工匠,正高级工艺美术师,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评审评委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评委,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辽宁工艺美术协会监事长,大连市手工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其作品先后获得艾琳国际精品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诸多荣誉。


位于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的金阿山艺术馆,是金阿山贝雕艺术的集中地,功底深厚的造型设计、全新的镶嵌技术、每一根龙须凤羽都精工细作,再加上珍珠、碧玉、孔雀石等点缀,一件件贝雕艺术品都活灵活现,观者无不为之震撼。贝雕技艺集牙雕、玉雕、木雕、微雕、石雕等各种雕刻手法于一体,取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众家门派之长,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工艺,巧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精心雕琢,极具艺术价值。贝雕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优质的贝雕工艺品往往需要经过设计图稿、选料、粗胚处理、细胚处理、精雕细刻、打磨、抛光、立体塑形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者不仅需要较高技艺和艺术修养,更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自1965年进入大连贝雕厂当学徒工开始,贝雕艺术就成为金阿山生活的一部分。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仍然精力充沛地“做活”。床头那里,他习惯放一支笔,每天晚上睡觉前,总会琢磨干活时遇到的技术难题,一有灵感就用笔记录下来,一年365天孜孜不倦,就连除夕夜也不例外,“我先到父母家给老人磕头,然后就又回到工作室干活。”在金阿山身上,就是有这样一种用心传承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匠精神。


一面是传承,一面是创新。金阿山总是在不断地开拓进取,特别是近年来在贝雕的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方面又推出了“珍贝艺术”新理念。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把贝壳和黄金、宝石结合起来,创作了全新的立体、浮雕、平贴、镶嵌、唐卡等系列新作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作品2012年应用于北戴河国宾馆中的立体群雕中,开创了大型贝雕、立体雕应用于大型装饰装修项目先例(主雕4.5米),受到了业界与各级领导的好评。“珍贝艺术”《麒麟》首次亮相于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展,荣获金奖和艾琳奖。


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地区工艺美术行业及文化产业繁荣,也是金阿山始终在研究的课题。作为项目第一主持人,金阿山承担的轻工部科研项目“贝壳软化成型”工艺,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它的系列产品样板间在1988年轻工部全国轻工产品展览会上获得“金龙腾飞”金奖和出口产品金奖。他善于研究交流,每年2次与国外设计师交流,多年来为国外客户设计了大量适销对路的作品,为推进工艺品产业化及出口作出了贡献。他一个人承担着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全部的设计和首样制作,使企业常年生机勃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欧洲名牌SIA公司的老板对其评价很高,称他为“中国最好的设计师”。


金阿山全家人都在从事贝雕手工艺行业的研究与制作。在技艺传承方面,他与从事贝雕手工艺制作53年的夫人一道,把技艺传承给了儿子和孙子。金阿山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位弟子被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多名被授予省、市大师称号。他自费建立的两个博物馆也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连贝雕的传承基地和辽宁省内各艺术院校的实习基地,为中国贝雕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金阿山说:“我和家人还有徒弟将继续开拓进取,创作更多的贝雕作品,把这种传古启新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