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重固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今天 ,人民网上海频道微信公众号发表了题为:《阿拉一道来 | 拥有“上海历史年表”古文化遗址的重固镇: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的文章。

来看详细报道:

“在上海,每天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接近2斤,每天就是2万吨,每半个月就可以堆出一座金茂大厦。”新重固人黄志凤表示。上海生活垃圾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作为拥有“上海历史年表”古文化遗址的重固镇理应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

重固镇隶属上海市青浦区,下辖13个村(居)、16个小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7平方公里,境内有被称为“上海历史年表”的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作为同时拥有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重固镇,从去年3月以来,选取徐姚村、福定居委、福贸路、大宝化工、机关5个各具代表性的点位,示范引领垃圾分类。再到去年7月起,在13个村(居)、16个居住小区、12653户村(居)民、1306户沿街商铺和50家基层单位全覆盖推进整区域垃圾分类,重固镇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市民参与率不断攀升、分类纯净度达到92%以上。在实践中,重固镇因地制宜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我交了物业费,为什么还要垃圾分类?

对于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王延梅来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本生活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回国后,她得知社区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便毫不犹豫的加入居委会,把自己多年来的垃圾分类经验分享给社区居民。

然而,每天挨家挨户的宣传讲解似乎并不受到居民欢迎,“有些居民会很反感,还有的会说:我们交了物业费,为什么还要做垃圾分类,有些居民会耐心听我们讲,但听完,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参与。”这是王延梅作为一名居委会成员,工作一年多来的感受。

“垃圾分类之前,每个楼道口都有一组垃圾桶,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后,楼道口的垃圾桶都被撤掉,很多居民都不理解也不支持”住在福泉一区的周美湘阿姨也同样遇到工作不被理解的问题。

实际上,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难就难在让老百姓转变观念,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不是所有群众都能适应从垃圾生产者到垃圾分类者的身份转变,这是志愿者在前期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困难。

为提高群众分类意识,重固镇各社区的居委领导、志愿者、党员同志纷纷以身作则,利用夜间及双休时间上门与居民沟通,将绿色环保的好处、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传达给居民,引导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

“垃圾分类的实施使我们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楼道不再有垃圾桶,夏天垃圾桶散发出的味道也没有了,社区看上去也变得干净和卫生”,这些变化,也让很多居民欣慰的看到了垃圾分类的效果。

来自泉山的黄志凤阿姨兴奋地告诉记者“垃圾分类以后,我们社区天上掉塑料袋的现象真的没有了,以前往河里倒垃圾的现象也基本没有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因为垃圾分类变得更好。”

为了“查明真相”,多天蹲守垃圾桶旁做“大侦探”

住在福泉一区的周美湘阿姨表示从去年8月30日小区开始采取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的模式开始,周阿姨就发现,社区居民虽然积极进行垃圾集中投放,但分类意识并不强。

为提高居民的源头分类意识,提高垃圾纯净度,让居民们学会简单好记的正确投放方法,周阿姨总结了一套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垃圾分类口诀方便社区居民分类垃圾。

“湿垃圾是易腐烂的,可以填埋到土里,土是咖啡色的,所以湿垃圾的桶是咖啡色的;干垃圾是需要焚烧的,烧的灰是黑色的,所以干垃圾桶是黑色的;红色给人以警示作用,所以有害垃圾投放到红色桶里;剩下的就是可回收的,可以资源再利用的垃圾投放到蓝色桶里。”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居民不太配合,偷偷乱投放。”周阿姨告诉记者,有段时间她总能在湿垃圾投放桶里看到一个没有分类迹象的黑色马甲袋,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孩子用的尿不湿,但不知道是谁投放的。

为了“查明真相”,周阿姨连续多天蹲守在垃圾桶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发现这些黑色马甲袋是一位刚刚搬来不久的租户丢的。因为新租户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还不够,周阿姨就多次上门宣传辅导垃圾分类知识,成功说服了这位新住户参与到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中。

其实,做“大侦探”的志愿者不仅是周美湘阿姨一个人,来自福定的志愿者童红英阿姨,也遇到了对“定时定点”不理不睬的住户。

在楼下垃圾桶被撤走的一段时间里,童阿姨总能在小区的小竹林里发现住户乱扔的垃圾袋。

作为社区志愿者的童阿姨每天不嫌脏、不嫌累的把小竹林里丢弃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同时也希望从这些垃圾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终于,童阿姨在丢弃的垃圾袋中发现了当事人的快递信息,通过多次的上门走访和宣传,有效劝阻了个别居民乱丢垃圾的行为。

在这些守着“垃圾桶”的志愿者中,不乏走在改革春风前列、头发花白的老党员、老干部,也有来自外地的新重固人。正是有着他们的坚守和无私,重固镇的垃圾分类工作走在上海市的前列,居民也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

黄志凤阿姨说“哪怕刮风下雨,衣服穿少的情况下,这些志愿者们宁愿打电话叫家里人来送,也要坚守在岗位上。”

“对于退休的我来说,我很热爱现在的垃圾分类宣传和引导工作。同时,我也希望等我在第二次退休的时候,是真正不需要我们志愿者的时候,那时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将垃圾从源头分类,使垃圾分类变成美好的生活习惯”提到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周美湘阿姨感慨颇深。

宣传有新招:唱童谣、玩游戏、快板相声都招呼上了

“重固政府发号召,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变废为宝,垃圾分类很重要!爱格伦敦谣,垃圾分类很重要,爱格伦敦谣,垃圾分类很重要……”唱起这首歌谣时,黄志凤阿姨满脸挂满笑容。

黄阿姨说:“在泉山这些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歌谣,从刚刚会说话的小娃娃到牙齿掉了的老婆婆都会跟着唱起来。”

在重固,宣传垃圾分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朗朗上口的歌谣,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趣味竞赛、快板相声等文艺宣传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

泉山居民陈剑青阿姨告诉记者,早期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他们通常会采用有奖竞赛的方式。

“谁的垃圾投放的准确率越高,获得奖品就越好”。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可以获得日常生活用品、大礼包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居民更快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也能让他们在娱乐的方式下接受并喜爱垃圾分类。”

实际上,垃圾分类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点事情,这样才能坚持下来。

“在重固,政府把垃圾分类知识带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走进家家户户的生活中。”在重固生活了7年有余的山东人赵耀星对记者说。

“大手拉小手”的形式不仅让垃圾分类的知识进入家家户户,同时,也让一些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父母和孩子一家三口利用废纸做的剪纸屏风,既可以用来装饰社区,又可以通过写上的标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朋友们做一些涂鸦的卡片,挂在小区里,可以时刻宣传各种垃圾分类小知识……

千年古村章堰村:从垫底到名列前茅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重固镇章堰村,在田园瓦舍的交相辉映中,整洁的村道上几乎看不到垃圾。但就在一年多前,千年古村章堰的垃圾分类评级还处于垫底水平。

章堰村在摘掉垫底“帽子”的过程中,一方面,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收”的原则。另一方面,基于同乡邻里,打乡里“感情牌”。

来自章堰的许坚告诉记者,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章堰的住户有85%都是来沪人员。由于作息时段、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管理、难落实。

章堰村的两委班子就采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方式。不间断上门与业主、租户开展谈心交流和宣传引导。不顾风雨险阻,挨家挨户去宣传,一个一个讲解垃圾分类方法。坚决实施垃圾没分类,坚决不收的原则。

与此同时,通过打“感情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比如作为村委干部王燕平,通常以邻里之情、同乡之谊劝说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

就这样,在严格规范和“感情牌”齐发力的作用下,章堰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得以有效的进展,评级也从垫底到名列前茅。

重固镇党委书记金彪表示,重固镇通过基础管理推动源头分类,自治共治全力提升分类质量,开展方法创新全面推进创建工作。聚焦工作中重点、难点、痛点,着重衔接好生活垃圾的前端收集、中端转运和末端处置环节,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重固镇作为上海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创建工作试点街镇之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狠抓推进,全镇13个村(居)、16个居住小区、12653户村(居)民、1306户沿街商铺,74家基层单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无盲区,市民参与率达到95.51%,分类纯净度达到平均92%以上,生活垃圾逐步减量,分类质量明显提升。

日前,市绿化市容局公示了上海首批18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名单,青浦区重固镇名列其中。

编辑:高佳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