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座城的“服装外交”
2009年9月19日,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当天,会场入口处的一块大屏幕上,股神巴菲特为大杨集团成立30周年录制的一段祝贺视频一直在循环滚动播放。每个三分钟,这位被全球资本市场奉若神明的老人,就会说上一句“我现在的9件西装都是中国制造,我把其余的都扔掉了。”
这段视频,曾经让当时的上市公司大杨创世半个月内股价近乎翻倍。2007年,巴菲特到大连参加伊斯卡尔金属制品公司一家新工厂的开幕仪式,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笔收购交易。有一天,巴菲特入住的酒店房间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裁缝。他们一进到房间,就开始把量尺绕在巴菲特的大腿和腰上,仅仅8分钟后,这两位不速之客就满意地离开了。三个星期后,巴菲特回到美国,打开包裹发现是大杨创世(600233.SH)送来的两件定制西服。西服做得特别合身,也让大杨集团董事长李桂莲和巴菲特结下了情谊,她和大杨创世甚至被股神推荐给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商业合伙人查理·芒格以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这段故事,一直被业内公认为是大杨集团“服装外交”的典范之作。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大连早已借助服博会的平台,开启营销城市之路。大连是东北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东北亚区域内重要的航运枢纽之一。然而,大连的城市历史仅有1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大连成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大连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而正是在这个进程中,一大批中外政要、时尚界甚至产业界的关键人物和企业通过上世纪90年代及世纪交界的大连服装节和服博会走进大连,认识大连。最直观的会展经济得以快速成长及壮大,大连的城市品牌不断放大,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2004年大连市统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当年大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61.8亿元,增长16.2%。而在新增的数值中,有一半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贡献的。
大连服装多年来只能为人做嫁衣——这一直使以外向型加工出口为主的大连服装产业被外界所诟病。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多年来大连服装利用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的同时,由于常年与海外高水准品牌企业合作,形成了一整套高水准的生产加工工艺体系。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一项数据显示,进入2010年之后的统计显示,以大连为绝对主力的东北对日服装出口,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其中,对日出口服装一件可以多卖2.53美元。“大连缝制”的高水准,也正在使大连的服装外交,在新的产业模式中具备更多可能,也不断诞生出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路径的大连本土品牌。本报记者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