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个性化定制、绿色环保

这是大连服装的“花样”创新

资料图片。图本报记者高强

资料图片。图记者雪林

记者乔文欣

智能制造、新兴的工业互联网,正重塑每个产业的“生态环境”,服装纺织产业自然身在其中。日前,记者对大连多家服装纺织企业进行采访,亲身感受企业探索智能制造的热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变化。

御严寒消酷暑

“智能可穿戴”走向现实

今年恰逢大连蒂姆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来到企业,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品类的工作服和学生装,仔细一看,都带有“特殊功能”。企业负责人表示,蒂姆从职业装起步,依靠创新不断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公司拥有新材料研发中心、防静电实验室,并取得30多项专利。在服装界,蒂姆服装是当之无愧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国首家将智能系统应用在职业装上的企业。

据介绍,蒂姆服饰根据不同岗位需求重新“智能”定位职业装,使工作更便利。如智能健康养老服,为方便陪护随时了解老人动态,设有触感警铃和基本测试功能。救援服装有反光、耐磨,保暖、阻燃、防二次烫伤等功能。学生装有检测学生爱好、健康状况的功能,还有定位系统。今年新推出的加热裤,采用石墨烯材质,纳米分子产生热量,配合保温面料将热量耗损降到最低,对于低温环境下工作者能起到重要保护作用。而防晒服长短袖可切换,加入风扇系统,不沾身、可水洗,为户外高温条件下的工作者带来福音。记者试穿防晒服,消暑效果的确十分明显。

大连仕乐内衣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内衣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库存控制良好,以及最重要的大数据管理系统。面料上的独特创新也是一大亮点。面料也附带功能性,如加热纤维、抗菌消炎材料等。

服装从业者

皆可成为“设计师”

在大杨集团、富哥、福仕雅、坚山等企业,记者发现,服务升级,提供个性化定制及线下体验服务已成“标配”,而这也是服装行业适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个性化定制要求在高水准生产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单件服装生产链条的高度融合与匹配。通过几十年大连服装加工产业所积累的大量数据基础,连企将“智能化”融入到订单、供应链、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打造柔性供应链,实现了服装的智能化生产,定制周期不断缩短,让服装从业者皆可成为“设计师”。

大杨集团以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思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化服装定制平台”。2018年创造了两个“第一”,即西装出口总量全球第一,个性化定制数量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个性化定制又比2018年增长83%,整体效益也预计比去年增加49%。据介绍,目前企业的流水线改造、智能裁剪、智能仓储都已经成熟。虽然自动化、智能化能取代一部分人工,但匠心精神永远是大杨的追求,越是智能时代,越是要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大杨未来的服饰品类会更加丰富,正在研发女装、大衣、风衣等,并根据个性化时尚需求进行定制。

坚山(大连)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面向日本百货店的高级西装以及量体定制。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智能化工厂包括十五大系统,以顾客数据驱动整个生产链条,多系统配合,达到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同等效果。当顾客在商店量体后,数据会进入样板中心,经过自动处理后生成独立样板,传送到立体仓库,然后自动提取面料、自动裁剪等。其中,自动样板系统自动编排面料出库计划、裁剪计划、出库计划只需不到1分钟。自动裁剪系统平均6分钟完成一套西装的裁剪,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企业负责人表示,凭借智能工厂,从接受订单到交货只需一周时间,不过还有提升空间。

从设计到面料

充满绿色环保元素

摆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问题,中国产业界正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大连众多服装纺织企业都在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优化生产工艺,不断适应绿色环保时代的发展节奏。

大连品兆服饰有限公司今年也迎来20岁生日。其主要产品是女裙、女裤。秉承“专业、舒适、修形”的宗旨,以独特的风格,精准的定位和精致的做工,为30岁至50岁女性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记者在品兆公司看到,墙上挂了很多幅海底摄影作品。公司总经理孙纳介绍,这些照片都是她自己在海底拍摄的。由于深爱潜水,并且关注环保,在2014年成立大连零鱼翅环保基金,提倡保护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并在品牌“星语”女裤中融入海洋元素,面料选择上,既体现环保理念的个性表达,也更契合消费者向往自然和自由的心理诉求,同时又和“星语”的海洋保护文化紧密相连。今年品兆公司还将购物袋全部升级为帆布环保袋,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编辑:高佳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