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依”温暖寄相思 文明祭祀新民俗
天健网消息(记者 丁一)“十月一,送寒衣”。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寒衣节”,也是全年的祭祀高峰期之一。今年的“寒衣节”是10月28日,家住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的刘阿姨早早就订好了给老伴儿扫墓用的鲜花,“我们家不烧纸衣、纸钱已经有好几年了,祭祀的时候送上一束鲜花一样可以寄托哀思。”
2015 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禁烧工作。4年过去了,如今在大连,祭祀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人们的情感有了更多出口:各街道、社区纷纷举办具有当地特点的家庭追思会、集体共祭、签名祭祀、网上祭祀、天堂信箱等文明祭祀活动,将之变成一个个新民俗,引导社区居民采取绿色文明方式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 寄托哀思
移风易俗 引出寒衣节“孝文化”内涵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在古代,人们认为逝去的亲人,需要在这样渐冷的季节添衣过冬。因此在祭祀时,把冥衣焚化给祖先,谓之"送寒衣"。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北京、山西、河南、山东等不同地区,这一传统祭祀节日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民族崇自然、尊先辈、孝父母、恤亲友等多层次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
大连市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春景社区的社区书记徐卫娜告诉记者,“倡导文明祭祀不是简单地要求百姓‘禁烧’,而是要消除烧纸衣的旧习俗,强调寒衣节‘孝文化’概念和温暖内涵,并建立多种文明祭祀方式引导市民怀念和感恩逝去的亲人,使之成为百姓寄托哀思的新出口。”春景社区辖区有一处公墓,附近的炮台山上还有部分散坟,过去每到寒衣节等祭祀高峰期,上山或是在路口烧纸的人特别多,到处都是烟雾和灰尘,让居民苦不堪言。而现在,用鲜花等绿色文明方式祭祀的市民越来越多,这个转变,的确让社区花了不少心思。
观念转变 文明祭祀成为新风尚
“文明祭祀观念的推广最难接受的人群是老年人,烧了这么多年的纸,突然不让烧了,老人们都在问以后他们怎么祭拜先人。”徐卫娜说,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街道、社区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据徐卫娜介绍,对年轻的居民,社区将大家引导到“网上祭祀馆”,居民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线献祭奠鲜花、点燃祭奠蜡烛。对老年居民,社区通过鲜花换烧纸、天堂信箱,将给逝去故人的寄托写下统一粘到公墓的“祈福板”上、在社区设立祭祀房间供居民开办追思会等方式替代传统烧香烧纸的陋习。“现在,社区的老年居民彻底抛弃了烧纸等陋习,还主动在寒衣节等祭祀节日参与巡逻队伍,对焚烧冥纸、冥币等行为进行劝阻。”徐卫娜说道。
献一束鲜花、录一段视频、写一封“家书”……近年来,全市各区政府、街道、社区,殡仪馆、各公墓不断开拓、丰富文明祭祀活动的种类,引导市民在潜移默化中破除陋习,让文明绿色祭祀成为习惯,让文明祭祀成为新风尚。
文明祭祀 这有一封倡议书待领取
寒衣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传统节日。为了使寒衣节成为一个文明健康、内涵丰富、节俭环保、安全有序的祭祀节日,大连市民政局向广大市民倡议:
一、移风易俗,全民行动
大力提倡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讲一段往事等方式来怀念先人,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告别祭祀陋习,人人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带头人,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广大群众。
二、传承精神,文明追思
提倡鲜花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等现代祭祀活动,以精神传承代替传统实物祭祀。破除在大街小巷、主次干道、景区广场及绿地等公共场所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等陈规陋习,以肃穆、环保、节约、低碳的文明方式缅怀逝者,用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树立文明祭祀新风,维护古都形象,不搞封建迷信祭祀活动。
三、尊老敬老,厚养薄葬
倡导尊老敬老,厚养薄葬,发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多关心老人,多尽孝道,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去世后,倡导丧事简办,坚决反对奢靡之风,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骨灰寄存等生态葬法,节约土地资源。
四、错峰祭祀,安全出行
寒衣节期间,易行成人流、车流高峰,广大市民应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避开高峰日,错开时段,保证祭祀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要自觉维护祭祀场所公共秩序,听从民政、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安排,增强安全意识,严防火灾和踩踏等事故的发生。为避免交通拥堵,请广大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践行文明祭祀,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大连人民的共同愿望。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文明、树新风,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过一个文明、和谐、生态、平安的寒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