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大山里孩子在一起的日日夜夜

——贵州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主题采访活动纪实(下)

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多年来,大连聚焦人才培养、技术援助、学科建设等进行全方位扶贫。尤其是近年,大连教育界工作者们进行组团式帮扶,坚持“授人以渔”,将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毫无保留地带到六盘水。他们,是当地师生心中最可爱的人。

扶贫扶智从落后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开始

大连、六盘水教育扶贫协作多年,在教学实践上,两地教育界始终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很多大连的成功经验在六盘水不好使?如何才能精准“扶智”,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8年6月,对六盘水当地教育现状进行考察调研后,双方得出了共同结论,扶贫扶智要从教师和学校入手,让落后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接受先进学校的思想和方法,是教育扶贫的首要任务。于是,大连开创性地提出了高中教育协作新模式,即“名校长+名师团队”组合的“5+1大连班”整建制组团帮扶。

就这样,从2018-2019学年开始,大连连续两年选派两支队伍,共11位老师,到六盘水市第八中学支教。由大连信息高级中学副校长潘永久带队,成员来自大连各示范高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5位老师都是本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他们是2018-2019学年的徐香琴、辛华、郭云涵、夏克坤、迟宏扬,2019-2020学年的朱颖、申丽萍、尤泽军、田子毅、梁正德。

“大连班”老师在六盘水八中超越“996”的每一天

帮扶队伍兵强马壮,如何精准实施?本着“六盘水教育所需,大连市教育所能”原则,支教团队最终确定在学科教学、教师培养、班级建设、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开展工作。

支教队在八中一天的工作往往是这样的——“大连班”的学生6时40分到校,英语老师田子毅同时进教室,陪孩子们晨读、背单词、练语法,而班主任朱颖每天6时30分之前就到了。

早自习后,5位老师的课堂完全开放,每天都有八中老师不请自来听课;如果是正式的公开课,八中老师拎着凳子在班级间穿梭听课,几乎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中午,朱颖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一小时午休,确保下午有充沛的精力学习,5位老师划区域进行监督。

有的下午,朱颖会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比如“写给高三的自己”,制定学生成长“班规”,并开设发展指导课程,每周找一个自己以前的学生,给大连班的孩子们介绍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大连班的陈迪迪告诉记者:“以前妈妈让我学计算机,通过朱老师的发展指导课,现在我想要学生物医学,想要考到上海去。”

除了教学,5位老师每周都要参加教研组的集体教研,主导学科命题工作,结对当地老师,就教学、班主任工作进行专业引领等。每周团队都要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每月召开一次月考分析会,分析班级成绩,总结5位教师阶段教学的得失。

在八中,每位支教老师每天的在岗时间都超过8个小时,每天晚自习都有一位老师陪伴学生直到22时30分离校。

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老师们还需要克服气候和饮食的不适,家庭的困难。朱颖老师全身心投入大山孩子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能雇人接送上下学;尤泽军从老家接父母到大连照顾孩子;申丽萍老师的爱人王绍勇是大连二十四中的优秀教师,这次也来到六盘水,在第一实验中学支教,并担任班主任。采访时,说起这两天夜里夫妻俩在宿舍里跟老鼠“战斗”,申丽萍居然面带微笑,和孩子们能接受良好教育相比,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潘永久已经是第二年在八中支教了,两年来,他帮助八中做教学规划和教学改革,为学校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先后起草了四项制度和七项方案,每天工作到深夜,公休日不休息,吃住工作都在学校。今年,爱人屈宁老师也来到六盘水市水城县教育局,以实际行动支持潘永久的支教工作。

教育的核心是改变人,能给山里孩子带来改变,很幸福

经过一年零两个月两支队伍接力支教,“大连班”的学生更加自信了,合作交流的意识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也明显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班级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班级建设示范性作用显现,八中“大连班”已成为全校班级争相学习的榜样。很多青年老师都在跟大连老师学习交流,一年下来青年教师成长速度明显加快,大连老师已成为他们的偶像。潘永久为学校制定的各项措施也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德育、管理等有了一定提升。

今年7月12日,大连组团式支教帮扶的第一批教师结束了在八中为期一年的工作即将启程回连。支教老师走出教学楼来到操场,被鲜花、眼泪、拥抱围绕……没有通知,100多位八中老师自发前来送行;“大连班”61名学生集体鞠躬向老师们致谢。

这样的深情延续到第二批支教团队的到来,今年8月5日,朱颖老师一行刚刚下车踏上八中的操场,听说大连的老师来了,“孩子们都跑出来,主动帮我们提行李”,朱颖在当天发的朋友圈里说,“当看到孩子们质朴的脸庞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意识到我来对了!”

今年9月12日晚上,潘永久第二次带领支教老师和不能回家的贫困学生提前庆祝中秋节。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去年中秋,曾问过一个学生理想是什么,那个学生说:“要和我爸爸一样到城里打工!”听到这样的回答,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山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贫穷限制了孩子们的理想,教育落后限制了孩子们奋发向上的成长。教育的核心是改变人。能够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山里,通过教育来改变一群孩子,很幸福。

记者赵蕴颖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