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场监管局为您科普,避免食品安全认识误区——防腐剂本身有没有毒?不合格食品是否不安全?
记者乔文欣
不使用防腐剂就安全了吗?
凡是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防腐剂都经过了安全性评价,规范使用不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损害。一种化学物质要想成为防腐剂,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来保障安全,在实验过程中,已经考虑了长期、大量使用的后果,这个“大量”可以形容为“把防腐剂当饭吃”。而“长期”更是以“终生”“每天”的长度和强度来衡量,作为制定标准的科学依据,因此,只要按标准使用,其安全性不足为虑。
合理使用防腐剂是安全的,反而没有防腐剂更容易引发问题。一些食品从生产、流通、销售到食用的周期较长,微生物很容易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例如花生发霉,能够产生毒性为砒霜68倍的黄曲霉素B1,对健康危害更大。从这一角度讲,防腐剂能够使我们的食品更安全,合理食用才是关键。
但现在有一些不法商贩滥用防腐剂,或是使用防腐剂来掩盖食品的质量缺陷,这属于违法违规行为,无论对健康有没有害,都必须严厉打击。
不合格食品是否意味着不安全?
不合格食品是否意味着不安全?对这个问题,媒体和消费者经常会搞混。
食品合格与否,依据的是国家强制性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食品就是不合格食品。不合格食品包括产品等级标准不合格、非安全指标不合格、限量成分超标和含有违禁成分等。进一步来说,非安全指标不合格,包括了标签、标示不合格和含量不合格等内容。
而食品安全不安全,则依据的是有没有损害健康,要依靠科学做风险评估来得出结论。因此,不合格食品和不安全食品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不能画等号。其中,不合格食品中非安全指标不合格并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加了柠檬黄的馒头,属于不合格食品,但不会损害健康,不是真正的“毒食品”。所以说,不能将超标食品等不合格食品误读为不安全食品。
谈食用色素而“色变”有无必要?
为优化食品的色泽,食品企业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入食用色素。人们如今更加注重绿色健康,一听到食品里面添加了色素就会害怕,食品色素真的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吗?
食品色素又称着色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食用着色剂有60余种,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食用天然着色剂和食用合成着色剂两大类。在我国,使用食用色素历史久远,种类丰富:红曲有1000多年的生产和使用历史,从红曲中提取的红曲红色素,就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民间自制腊肉时使用的亚硝酸钠,使用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已成为现代肉食品加工中重要的护色剂。埃及出土的公元前1500多年的墓碑上,也有人工着色糖果的记录。
凡是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色素都经过了安全性评价,规范使用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国家对于食品色素的使用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明确规定了食品色素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或残留量,只要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就一定是安全的。
国家标准中有些食品色素并没有写清使用限量,只是描述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是因为这些食品色素具有自限性,过量添加会影响食品品相和口感,厂家生产时,只要工艺要求达到了,就不会多加,不会用到产生健康损害的量。
所以说,合理使用食用色素不仅安全,而且有些食用色素还具有营养价值和生理活性。如广泛用于果汁饮料的β-胡萝卜素着色剂,不仅是维生素A原,还具有很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等保健功能,红曲红色素则具有降血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