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空壳村”的“脱胎换骨”记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温笑权)初春三月,大地乍暖还寒。普兰店区星台街道徐大房村在继续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的同时,春耕备耕已悄然开始……


隆隆作响的机器,正在对去年遭雨雪损毁的近10公里农业作业道进行维修平整,由村集体经济出资,全力保障春耕备耕。村里一下拿这么多钱备料雇车雇工,对这个曾经的“空壳村”来说,很多村民觉得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空壳村”如何变得有了“底气”呢?村党总支书记邹岩松给记者讲述了他们的“脱胎换骨”记。


2018年9月,37岁的徐彬从市内派驻到星台街道徐大房村任第一书记。当时徐大房村人均收入1万多元,是个低收入村。全村有1000多户3000多人,村民们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让村民脱贫致富?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成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本村的实际,他们确定了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增加他们收入的发展总思路。于是,村民们看到村里做起了“买卖”,更体味到了他们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很快,村里成立了村集体独资有限公司,并以村公司为平台,销售村民们的花生、粉条、笨鸡、小米等农产品,这些绿色的纯天然的农产品纷纷打进大连市场,村公司的农产品红火起来,村民们的收入也成倍增长。村民侯坤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养的笨鸡都得拿到大集上去卖,花生、小米只能等人上门来收,还经常遇到压价的情况。现在好了,村里统一收购,不仅价格上有保障,也省去四处卖货耽误的时间,去年光卖这些就增加收入3万多元。


机缘巧合,去年徐大房村承接了市区两级青干班学员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于是村领导班子决定,利用这样的机会将徐大房村打造成青年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如今全村已有数十家农户具备接待条件。今年68岁的村民范淑琴说,“年轻干部住在俺家,和俺们一块吃、一块劳动,既帮俺们干农活,还向俺们宣传党的好政策。我和老伴家里有空房子,去年光提供住宿,就收入了1800元。”


因地制宜,利用好当地和村民的资源,去年,在全村共同努力下,徐大房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实现了“空壳村”脱壳摘帽目标;全村人均收入1.4万元以上,退出了低收入村行列。不到两年的时间,徐大房村由“空壳村”实现脱壳摘帽,村民实现脱贫的目标,邹岩松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这与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大连市委组织部帮助修建了大口水井,使得全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不光购买村里农产品,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又为村民增收提供平台;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和金普新区湾里街道与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争取到15万元的资金用于徐大房河河道整治,结束了徐大房河30年没有整治河道的历史;普兰店区相关部门经协调,在村委会、刘屯、侯屯投资约90万元,建了3个总面积46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


站在徐大房河边,村民徐德柱告诉记者,打他小时候记事起,这条河就没整治过。如今,河道变宽了,水也变清了,村里环境也变好了,村民也脱贫了,他们奔向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编辑: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