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赚来的流量,能用多久?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金东淑3月22日下午3时,第五郡“第一书记的店”,“叮”的一声,进来了一份订单——这是该店当天收到的第179份订单——一份售价29.9元、总计4.5公斤、包涵了8种蔬菜的套餐。足不出户,下订单的韩女士会在24日收到来自普兰店安波大棚打包好的蔬菜,新鲜、价美、方便。从田间到韩女士的餐桌,就是一份订单的距离。

一场疫情,让日常消费特别是食品类的刚需消费变得敏感起来。如果说之前的“网上买菜”还是一件时髦的尝试,那么过去的两个月里,“云下单、等上门”已经成了不少家庭“被迫”的常态。线上消费,因为疫情狂赚流量,也直接带动了供应链重塑、消费体验改变、服务供给转型。疫情期间,线上消费呈现了哪些新特点,后疫情时代,流量红利又能持续多久?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访市场看变化问将来。

线上购逆袭 “家里蹲” 宅出新消费习惯

疫情以来的宅家模式,使“一天三顿”都要在家做。一方面这是硬性需求;另一方面跟着下厨房及其他各大美食APP上的教程做出美食晒朋友圈,也是宅家生活自娱自乐的好方式。全民空前地热恋上了厨房,蔬菜、肉类、鸡蛋、米面油等食品,特别是蔬菜的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手机下单、零接触的购买方式,成了首选。以沃尔玛大连地区为例,春节后第一周对比春节前一周,“沃尔玛到家”鲜食订单量增长突破120%;而春节期间的订单量则是去年同期的15倍。

生鲜线上购并不是新面孔。据沃尔玛营运副总裁王毅兵介绍,2017年京东到家业务率先推广至大连沃尔玛实体门店,大连市民就可以通过京东到家APP在线购买沃尔玛门店的商品了。便捷的京东物流和遍布全城的服务网络,保证了到家的生鲜和超市里一个样。沃尔玛小程序“沃尔玛到家”于2019年5月在大连门店上线,主打鲜食等品类。订单处理和全城配送、最快一小时送货上门服务可满足顾客的即时购物需求。李女士是京东到家的忠粉:“利用好‘红包套餐’等优惠促销活动,比起在线下买还划算,最主要的是省时、省力。”

市民在沃尔玛的线上购订单。黄铭瑞摄


线上购固然很方便,但一直以来,只有少数早出晚归的白领们体验着这样的消费方式。大多数市民特别是中老年人,还是愿意去逛传统菜市场。一是直观看得见,菜要选新鲜的;二是省钱,不需要付物流费。

线上购,流量是基石。如何吸引更多人入“网”,最让商家头痛。然而,因为疫情不得不“家里蹲”,让这个商家困顿、进展缓慢的生鲜类营销就这样在这段特殊时期完成了逆袭,而且是相当的迅速。记者了解到,我市遍地开花的各大生鲜超市、社区门店面大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快速反应,迎战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来不及研磨,也没有可复制的模版,就是客户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服务,或拼菜品新鲜度、或拼运费、或拼物流速度,努力积攒客户流量,努力抢占市场一席之地。

是疫情,缩短了市民认可并使用生鲜线上购的周期。巨惠生鲜经理姜春杨透露,根据巨惠生鲜的分析,疫情期间线上购的主力军已经覆盖30岁到45岁最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人群。许多新用户的即时消费需求,经过短期高频下单的培养,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京东到家数据显示,在抗击疫情期间,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约370%。除夕至大年初九,粮油副食商品销售额同比去年春节增长了740%,肉品同比增长了710%,休闲食品增长了530%,蔬菜增长了440%,水果增长了380%……

供应链调整  “基地牌”走的是量拼的是鲜  

甘井子区第五郡附近的“第一书记的店”,是在2020年1月18日开业的。这是一家消费扶贫专营店,开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帮助农户把更多的农产品直接送上城里消费者的餐桌。没想到,突然到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刚成立没几天的小店瞬间火爆——这里成了小区居民买菜的不二选择。

金普新区华家街道牟屯棚区,杨海周家的蔬菜大棚,每天新鲜采摘下来的小油菜销往第一书记的店。林峻屹摄


这个店主打“基地牌”。他们和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的50余位驻村第一书记合作,由驻村第一书记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负责推荐供应食材。每天从安波等地直采的蔬菜,凌晨装车,几个小时内就能直达市民餐桌。省去了中间的流通环节,菜品的新鲜度、价格都让小区的买菜大军无可挑剔,直呼满意。屡屡下订单的韩女士就表示:“甚至还带着泥土的味道。”除了新鲜蔬菜,黑毛猪肉、安波的卤水豆腐、闫店的地瓜、三台满族乡的鹤北飞大米、老虎屯的九龙湖鲜鹅蛋、望香红苹果等特色明星农产品也很受欢迎。

据“第一书记的店”负责人姜永锋介绍,疫情防治工作开始以来,考虑到农村的蔬菜无法及时运送出来而城市消费者需求又很旺盛,他们又推出套餐服务:在田间地头就打好包装,再统一送到小区的物业中心,或由物业人员送货上门,或由业主出入时顺道取走。线下不足,线上补。灵活贴心的服务,解决了消费者得买菜又不想去市场的难题,目前这个店仅蔬菜日销售量就有4000公斤左右。

金普新区“金农直供”是在疫情初期搭建起来的公益销售平台。2月8日,为缓解疫情防控期间的农产品滞销,加大市场新鲜果蔬供给,金普新区决定开展线上果蔬投放试点工作。采取线上预约销售的方式,市民每天可在手机上下单,次日由城东村的农业合作社统一向果农、菜农组织采购,并于当日下午运往新区的销售点,由消费者自行提货。

“都是一大早从地里采摘下来的。”大连强东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善铭告诉记者,城东村共有400多个果蔬大棚,占地1500亩,其中有机认证的大棚就有十几个,以前就为大连市内、沈阳、北京等地供应蔬菜。因为产地直供,“金农直供”试运营第一天就接了500多单,草莓、西红柿、黄瓜、芹菜、小葱、胡萝卜、圆葱等卖了2000多公斤。朋友圈口口相传,让这样的直供迅速圈粉。整个二月期间,“金农直供”每天蔬菜的销量都在2500公斤左右,草莓1500公斤左右,西红柿1000公斤左右。

从田间直供来的食材之所以受迎,新鲜自然不必说,价格也很美丽。与“第一书记的店”合作的普兰店区安波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启勋告诉记者,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直供菜,售价只会略高于给批发商的价格:在“第一书记的店”里,小白菜每斤2.2元,会员价1.99元;茼蒿每斤5.5元,会员价4.99元;小油菜每斤2.25元,会员价1.99元。

“安全问题也不用担心。”冯善铭和张启勋告诉记者,当地农业农村局负责对大棚的蔬菜进行抽检。“第一书记的店”负责人姜永锋说,他们对进店的食材还会进行二次检测。

送到家隐忧 失去外部压力还剩多少自觉

习惯了送菜到家的体验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随之而来:运费。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大商超对于送货到家的服务,都是需要付运费的。要么选择和物流公司合作,要么有自己的物流队伍。达到一定价格,可免运费。在不能出门的时候,和平安相比,即便心疼运费,消费者也默认了这样的付费服务——大不了一次多买点儿,凑够了金额就省运费。当疫情风险降低,能走出家门了,运费的支出就显得扎眼了。负责家中采买的毛女士说,疫情期间,家里的生鲜都是线上购的,而现在,她宁愿在下班或午休时,自行采购,“线上购,好是好,但如果每次都得额外付运费,一个月下来,怎么省也要多花近50元。”不想再多花钱,让毛女士对生鲜线上购按下暂停键。

记者了解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近期,各家的生鲜线上订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大连强东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善铭说,目前“金农直供”已从开始的“线上下单,定点取货”调整为送货到家,合作方是京东物流。受运费等条件影响,现在平台的订单量大不如前了。如何恢复线上订单量,让“金农直供”的销售版图拓展到大连市内,成了冯善铭眼前最大的难题。

第五郡“第一书记的店”似乎没有这样的困扰。作为亿达物业服务的延伸,对于小区的业主,他们不收取送货服务费——哪怕是不足十元的订单。每天上午,在“第一书记的店”,都会有一些身着物业工装的人员拖着购物筐,根据手机上的信息,分拣不同的蔬菜。“我们有一个业主群,业主每天在微信里请物业管家帮助采购,如果业主在家,物业人员就会将采购好的东西送货到家;如果业主在上班,就选择下班时去物业把菜取走。”现在,他们针对亿达业主推送的29.9元套餐,也逐渐面对全市消费者,只要订单上注明离哪个亿达物业近就行。据第一书记的店负责人姜永锋透露,现在一天24小时,每个时间段都有消费者在下单,日线上订单包括套餐在内,占“第一书记的店”七成销量。

干净的店铺、丰富的品种,第一书记的店一经推出,便很受欢迎。图为附近的居民在选购蔬菜。


第五郡的物业管家按着业主的留言和订单,在替业主购买当天早上刚刚运来的新鲜蔬菜。


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目前套餐中的8种蔬菜品类需要从不同的大棚和产地调配,第三天才会从田间采摘并统一送达到市内。亿达服务在考虑如何做到当日达或者是次日达,如何让套餐的搭配更为合理。

在生鲜大战的赛道上,迎战疫情,只是场预赛,各家都在同一起跑线;疫情过后的决赛,势必会有人遭到淘汰。争夺完了流量,比拼完了供应链,后期拼的就是服务质量。说白了,就看谁离消费者更近。

在这一点上,安波街道将自己定位在中长跑的赛道上。为了打好自有基地这块招牌,也为了让粉丝们放心,安波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启勋把大棚里的种植情况制作成录像,放给粉丝们看。就在这个月底,他还要把摄像头安在蔬菜大棚,时时直播蔬菜的成长过程。怎么施肥、怎么浇水?一切都让消费者看得到。他还要做农民的工作,动员他们把自留地产品也拿出来;还要做好订单信息研究,依据门店的销售大数据找出规律,反过来指导供应链……

物流大咖也在想办法。据京东物流透露,蔬果生鲜的末端配送,京东同城速配当日达,省内与核心城市可实现次日达时效,全程冷链运输,最后一公里配送交付门到门的服务。京东到家平台持续强化商家和商品供给能力,联合各类型商家,上线更多优质畅销商品、延长门店线上营业时间,为消费者提供更充足优质的商品选择;此外,平台还不断推出优惠促销活动,进一步提升消费者下单意愿。

奔驰在田间地头的“京东物流” 


 一碗“米线”吃出的新滋味

疫情,让本应在春节期间大赚的餐饮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仿佛被扔在了火山口。那些提前准备的食材,光是成本,就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不允许堂食的期间,灵芝妹子海鲜米线在自营自救中,独辟蹊径走出困局,为自己闯出了一条“未来”之路。董事长于东升形容,“真是歪打正着”。

取消堂食后,想想囤在中央工厂的那些食材,当时,于东升就一个念头,“活下去,不能这么硬靠着。把米线直接送到顾客的餐桌上,让顾客秒变厨师”。于东升说,灵芝妹子海鲜米线都是从自家位于高新区的中央工厂加工出来、封装好的半成品。在前店,员工们只负责对这些半成品进行加工。现在,完全可把这道操作程序交给顾客自已来完成。“做餐饮的,就是要解决消费者吃的问题。以前,从没想过外卖这些半成品,这也是疫情逼出来的销路吧。”

朋友圈试着发出销售半成品的消息后,一下子圈粉。到店自提的、员工送上门的……各个店面的存量转眼就光了。这样的场景,是于东升没想到:“也是宅家久啦,需要换换口味吧。”

来不及庆祝,问题就反馈回来了。当时的半成品都是为前店配置的,像一板虾滑肉是三人份的量,酸菜鱼是两人份的量,没有一人份的不说,客人还要自己打出虾滑;最大的问题是,纯大米制成的干米线是硬的,需要小火煮半个小时——朋友来电话,“真是挺有成就感,自己加工出来的就跟在店里吃的一样,就是……时间太长了。”各种试做、试吃后,米线重新称重、料包重新装;干米线变成湿米线,回家6分钟就熟;丸子都打发成一个个独立的,回家直接扔在锅里……正式从堂食转到外卖,他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在外卖平台推出第一天,爆单!小程序一上线,还是爆单!最初几天,物流中心堆满了需要发往全国各地的货物,物流公司不得不派人来支援。“最忙的时候,只能关掉外省的订单,只留下物流方便的省内各地和吉林省的销售渠道。”

半成品购回家,人人秒变大厨。(灵芝妹子海鲜米线提供)


打开了之前从未想过的线上销售渠道,于东升反而比平时更冷静,潜心专注于产品的研发,“线上靠流量,流量是消费者用鼠标投的票。不能满足消费进而引领消费,流量的红利不可能长久。所以我们的产品从第一代、第二代……第九代、第十代,到现在还在更新中。”于东升提出了“家庭厨房”的概念。他希望人人都有做厨师的机会,如果在家做出来的和堂食一个味道,是会让人更有幸福感。他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研发“家庭厨房”产品,这也将是灵芝妹子未来的主打产品。除了质量,他连外包装都要追求极致,“虽说是外卖,也要有伴手礼级别的包装。”

这一碗差点凉凉的米线,现在却煮得越来越热乎,越来越劲道。火山口的滚烫,没有把他们毁成灰烬,却点燃了火热。

主动也罢,被动也好,于东升说,应时而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编辑:谭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