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机坪上,他们“隔空喊话”
文大连新闻传媒记者万恒
图大连新闻传媒记者张瑜
在529名大连白衣勇士的凯旋接机现场,凯旋的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隔着一道50米的隔离区。隔着这50米,分别五十天的亲人,互相挥舞手臂,呼喊着对方的名字。
但是现场人太多了,口罩太厚重了,很少有人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亲人。他们只能把手中写着亲人名字、印有亲人笑脸的标志牌尽可能举高一点、再举高一点。这一刻,每个名字,每张面孔,都是英雄。
这些高举标志牌的,不少是一脸稚气的孩子。3月30日这个凯旋日,已经和爸爸妈妈分别50天的孩子们,在机场和父母继续“隔空喊话”,泪眼相望。虽然没能和爸爸妈妈真正“见面”,但孩子们觉得,爸爸妈妈是英雄,是最棒的!
■母子俩“隔空喊话”
“你问我回大连之后最希望的事?肯定是早点看到儿子!”在雷神山上最后一个夜班前,林岚这样告诉丈夫李仁军。
6岁的李皓轩是林岚的“心头肉”。5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林岚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带着儿子一起吃顿娘俩都爱吃的水煮鱼。雷神山的最后一个夜班,她在即将清空的病房里举起自己手写的心里话:李皓轩,妈妈想你!
6岁的小皓轩同样很想妈妈。怕妈妈在人群里找不到自己,他让爸爸找来了硬纸板,一笔一画地给妈妈画了一幅“指示画”。他专门用记号笔写上了这样一行字:妈妈,李皓轩大儿子在这里!
来接机的人太多了,小皓轩好不容易才在爸爸的“护航”下挤到最前排。等了半个多小时,他一直高高举着自己的“指示画”。下午2点46分,随着5架包机陆续平安落地,529名白衣勇士鱼贯而出。小皓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大声喊起来:妈妈,我在这里!
对面有很多人在挥手致意,小皓轩也分辨不出哪个才是妈妈。但他一直坚持举着指示画直到所有医护人员登车离开。“我相信妈妈肯定看到我了!”
■7岁娃给爸爸带了一盒海鲜馅儿饺子
小皓轩的旁边,5岁的小姑娘小玉和爸爸一起来接妈妈。她的妈妈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一名护士。小姑娘说,妈妈正月十五没陪自己吃元宵就出征了。“当时我很想妈妈,可是我没哭!”小玉说自己今天也不会掉眼泪。
但是孩子的“诺言”没能兑现——当接机仪式结束,援汉医护人员们准备登上大巴车时,孩子还没有在人群中认出妈妈,她着急了,大哭起来:“妈妈我爱你,妈妈你在哪?”
50米外的隔离区那头,没有应答,一双双泪眼闪过。
7岁的小传旭抱着一盒海鲜馅儿的饺子在等待爸爸。小传旭的爸爸是大医附属二院ICU护士长刘子龙。“爸爸最喜欢吃海鲜馅儿的饺子,这是我帮妈妈一起包的,不知道饺子能不能送到爸爸手里。”小传旭说。
可是眼看仪式结束,小传旭和妈妈还是没能在人群中找到爸爸的身影。母子俩都流泪了。于是妈妈拨通了爸爸的电话,小传旭在电话里大喊:爸爸我想你啦!电话那头的刘子龙有点哽咽:儿子,14天后再见!
■14天后,再好好抱抱儿子!
受现场条件的制约,更多的凯旋勇士,只能在视频里和年幼的孩子们“重逢”。
10岁的小浩炜的爸爸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医生马晓光,孩子本来想和妈妈一起去机场接爸爸,但是爸爸担心孩子的身体没同意。小浩炜画了一幅爸爸的肖像,准备作为迎接爸爸回家的“礼物”。小浩炜的妈妈说,这是儿子用了一整个晚上,对照着爸爸从武汉发回的照片,一笔笔描画出来的。马晓光落地大连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妻子接通视频,对儿子说声:老爸回家啦!
登上大巴车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杨帆则在一直盯着手机视频里的儿子。元宵节当晚他出发时,儿子才刚满月,现在孩子已经快过百岁了。“儿子别着急,爸爸就快回家了!”杨帆说,虽然孩子对自己的呼唤没啥实质性的回应,但他还是忍不住开心。“等14天隔离期结束了,我要好好抱抱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