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于静:一年焊缝上千条 合格率100%

20岁进入中车大连公司,于静已经在艰苦的焊接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她与男职工一样摸爬滚打,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女职工,成长为一位焊接界的“巾帼英雄”。

几摞图纸、数本笔记,电脑前,这个4月于静都在研究鼓形动车组动力车牵引杆焊接工艺,虽然“于静机车牵引杆焊接操作法”已烂熟于心,但是鼓形动车组动力车焊接工艺更为复杂,且一根造价8万元的空心轴,最多2次修复机会,每个步骤都得小心谨慎、精益求精。如何把焊接工艺掰开了、揉碎了,让青年技术人员和操作者更易理解,这位党的十九大代表推了推老花镜,决定再熬一个通宵。于静说:“别看我已经48岁了,我还想在传承上做些创新。我要把精益精神和责任心传承下去,把我的手艺、我的技能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我要让更多年轻人拥有一颗‘工匠心’,让他们知道,我们可以焊接出高、精、尖产品,做朝气蓬勃、自信自豪的企业主人。”

焊接操作中的于静。

一次,公司要对电力机车油箱进行焊接。焊缝长1米多,要求焊缝高低均匀、平直美观,还要登高作业。于静主动请缨冲上去,克服病痛造成的手臂抖动,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焊缝近乎完美。

随着机车不断提速,对焊接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攻克了时速160公里机车牵引杆焊接难关后,于静又接下时速200公里机车牵引杆的焊接任务。

牵引杆是电力机车钢结构的主要承载构件,作为机车车体与转向架的唯一连接体,对焊缝的强度和韧性都要求极高。而牵引杆的原料,一根就价值上万元,焊接中稍有瑕疵,就要毁掉重来。于静反复推敲焊接工艺,改进焊接方法,将原有的起焊点由倾斜方式改为垂直方式,由立焊改为平焊,确保了焊接质量“零缺陷”。

据不完全统计,于静平均每年完成焊接任务10余项,焊缝上千条,合格率均为100%。

以她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大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技术精英;由她撰写的论文《高速重载电力机车牵引杆的焊接工艺分析》和《A型电力机车牵引杆的焊接修复工艺及方法》分别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她参与的“TIG矫正工艺探索与实际应用”发明专利,正在审批中。

于静在电脑上继续研究焊接工艺。

于静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培育年轻人才。她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和团队优势,鼓励青年职工学本领、练技能,并多次作为大赛评委和培训导师,对青工给予专业性指导和建议。

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已培养出1名公司十大杰出青年、2名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标兵、1名公司技术标兵、5名焊接技师。张志丹作为于静的“大徒弟”,第一次参加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便从几百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作者单位: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编辑: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