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岛“涂”蛇

新华社大连6月3日电 题:蛇岛“涂”蛇

新华社记者蔡拥军

地面有蛇,草里有蛇,树枝有蛇。位于大连旅顺的蛇岛,独有的蛇岛蝮蛇似乎无处不在,对于怕蛇的人来说,无异于噩梦。

徐宁杰怕蛇,但他还是来了。这位辽宁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35岁,身高1米85,体重90公斤,上过6次蛇岛,但还是怕蛇,而且这一次参与蛇岛蝮种群数量调查,就是要去蛇最密集的蛇岛6沟,要穿过草丛、灌木、乔木等各种复杂地形,还要用彩笔在发现的蛇身上做出标记。

徐宁杰的大呼小叫在山沟里传得挺远,最早的时候是因为没发现蛇,他说:“没发现才是最可怕的!”

蛇岛蝮蛇是出色的拟态者,它们与所处的枯枝等环境几乎形成一体,确实很难发现,也正是因此才能守株待“鸟”,捕食长途迁徙落在枝头歇脚的候鸟。

这次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王小平抓住一条蛇岛蝮的尾巴,用彩笔在其背部涂上了颜色,然后放掉,在调查表中记录这条蛇的年龄、环境、捕食、配对情况等。他对徐宁杰的大惊小怪一笑置之:“我第一次的时候也很怕,抬起了脚,愣是不敢往前迈步。”

王小平说,调查分为春秋两季,采用标志重捕法,这一次的为春季,要分三次在同一区域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发现的蛇,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算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

蛇岛蝮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蛇,约2万条蛇全部分布在0.73平方公里的蛇岛上,一根枯枝上两条、一丛灌木上盘踞四五条都很常见,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几年,经过这里的迁徙候鸟种群数量波动明显,夏季干旱冬季极寒情况交替出现,都有可能对蛇岛蝮形成影响,调查的目的就是掌握最新数据,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徐宁杰发现了蛇,用笔去做标记,然后又喊起来:“它咬我的鞋!咬了一口!”

上到已经66岁的李建立,下到22岁的志愿者邱显淳,十几位调查人员都对徐宁杰的叫声听而不闻,各自在分工的区域“之”形前进,标记见到的每一条蛇。王小平将李建立和61岁的孙立新安排在蛇最多的左右两侧,他说,两位教授级高工都曾是蛇岛工作人员,这次是作为专家参与进来的,他们都被蛇咬过数次,应该是体内已经产生抗体,一般人被咬了手指会从手掌、小臂、大臂一路肿上去,如果不及时治疗,毒素可能到达心脏而致命,他们则一般肿到手掌就会慢慢消退,几乎不需要治疗。

调查人员都配备了简单的防护装备,除了脸部暴露在外,高帮鞋、帆布服、手套和广檐帽,其他部位都防护起来,蛇岛蝮咬不透这些装备,这也是徐宁杰的鞋被咬了没人理的原因。徐宁杰说:“知道咬不透,不过还是觉得挺可怕的。”

到达山顶已经接近中午,王小平脱下鞋,鞋里、袜子都在腾腾冒热气,脱下袜子随手一拧,雨水加汗水哗哗而下。每次调查都是早上4点多就起床,5点吃饭,5点半乘船到6沟等待合适时机出发。蛇岛蝮的活跃期是上午和下午,太热的中午和比较凉的晚上基本藏在岩缝等处,前两次调查都赶上早上下雨,到7点半才出发,植被中的雨水打湿了每个人的鞋和裤子。

这次5月底进行的调查任务顺利完成,与蛇进行了近距离接触的徐宁杰告诉记者,还是有点怕,不过好多了,“工作有需要,还是得上。”

编辑:谭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