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非遗传承人崔桂君:做麦秆画不难 谁都能学

小麦象征着富贵、吉祥、平安、收获、无畏、坚韧,它给予人类物质和精神食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连的崔桂君用废弃的麦秆做麦秆画,延续了小麦无私情怀,更将环保的新意赋予了艺术。



崔桂君的麦秆画。


崔桂君的工作室位于迎客广场附近的一个平房内,房间不大,堆满了她和徒弟们的作品,里屋一角摆着满满当当的奖牌。说起麦秆画,崔桂君滔滔不绝。

崔桂君告诉记者,她籍贯是河北,祖辈曾是草编手工匠。从前很多居家必备品,如炕席、草帽、扇子、篮筐等都是用麦秆编就的。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手工技艺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好而逐渐消失。崔桂君小时候看着祖父辈每日摆弄麦秆,小小心灵便已种下了对麦秆手工艺的情结。


长大后,崔桂君在美术学院学习国画,有了美术底子,她尝试创新传统手工麦秆画,制作仿古绢画、国画风麦秆画。这些作品很受欢迎,崔桂君甚至被邀请带着这些作品去海外参展。

在工作室,崔桂君给记者演示了她做麦秆画的过程。从田地里收回来的普通麦秆(麦穗下的部分),要经过蒸、煮、漂、染、刮、拼、烫、剪、贴等多道工序,其中需要用崔桂君自己制作的工具做成特殊的飞羽效果,还要用电烙铁制作渐变颜色,这种温度和力度都是需要经验技巧的。崔桂君说,虽然过程看起来复杂,但麦秆画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而且所用材料都是环保的,所以老人孩子都可以学习。

“我的学生最小的读小学一年级,最年长的八十多岁。虽然有无美术功底的作品会有差别,但只要能把心静下来,我可以让你在两个小时内做出一幅作品。”崔桂君说,学会麦秆画不难,可做好做精就非常难了,她有一幅作品用了半年时间才制作完成。

如何能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更能装点人们的生活,这是崔桂君一直在思考并探索解决的问题。最近,她几度更新材料,正在制作浮雕3D麦秆画。这种浮雕式作品,是特别费时费工的,但完成后的效果又很惊艳。

目前,除了经营自己的工作室,崔桂君在着力于普及非遗教育,她不仅在老干部大学和两所小学代课,还经常跟社区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崔桂君说:“麦秆画除了耳濡目染,更要有贴近性。其实传承非遗这件事,并不神秘,难的是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继而热爱。”

文图/本报实习记者 白宇

编辑:姜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