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1部公用电话 2位老人24年的守候


西南路中心医院路段道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窗口,偶尔路过的人看到“公用电话”四个大字以及被一条手帕覆盖的座机,会好奇地朝小窗里面张望,这时,85岁的王文彩和87岁的巩淑清老两口会拉开小窗,问一句:“打电话吗?”


这部公用电话已经24岁了,除了王文彩和巩淑清,它便是这里的“老人”了。因为临街,这里的街坊邻居都把房子卖了或者租出去当商铺了,可巩淑清不想走,她在这里住习惯了,一楼出入顺畅,俩儿子一走一过给他们送菜也方便。儿子孝顺,不想因为赚取高租金让父母上火,这地脚离中心医院也近便,就由着老两口继续在这里生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这附近熟悉的邻居全搬走了,就剩他俩了。


其实,老两口不想搬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守着那部公用电话。1996年,他们就安了这部电话,当时老百姓腰间都别着BP机,没手机用,所以街上三步一IC卡电话,五步一个收费公用电话。“那当口,打电话的人多,前面讲电话时间长了,后面的还不乐意。2000年,我一个月最多收了近3000块钱。”王文彩说,那会儿可能是这部公用电话的高光时刻了,对面就是中心医院和妇产医院,经常大半夜有人敲窗子要打电话,着急的都是病人家属,那些年,老两口也是看多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从10年前开始,随着手机的普及,打电话的人就越来越少,疫情前,一天能还有十个八个人来,发生疫情后,一天顶多三五个人打。“钱多不等于幸福,俺俩从来没指望着用这公用电话发财,我们有那么点退休金,够雇个保姆和三个人吃喝用度了。”王文彩说,守着这个电话,也算是有个营生,那些病人家属手机没电了或者着急忘带了、欠费了啥的,总得给他们一个指望吧。


王文彩和巩淑清俩人心善,有时候打电话的人拿张百元大钞付电话费,老两口找不开也就不收钱了,还有坐公交车忘记带车卡也没带零钱的,过来找他俩借钱,他们也随手借了。“有些人转天就来还钱,有些人可能是忘了,但不可能是故意不还。”王文彩说,“谁能差那块儿八毛的?”也就因为这块儿八毛的,老两口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些人会故意过来‘望一望’,看我俩都挺好的就走了。”王文彩说。


老两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但在附近这几条老街里,他们是威信最高的人。(文/白宇 图/吕文正)

编辑: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