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方言“教案”见证大连温度

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周爱娜 图由受访者提供

“当你看到他们转危为安,听到他们用特有的方言感谢你,就会感觉一切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这番肺腑之言,出自高新区凌水地区医院副主任医师朱丽莉之口,此时,她刚结束为期一个月的对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镇卫生院的帮扶工作,从贵州回连不久,她腿上因躲避泥石流撞出的伤肿还未完全消除,回忆起在当地工作的情景,那些奋斗、那些情谊、那些苦、那些甜,仍历历在目。


朱丽莉医生在与患者交流。

A 一份自制的方言“教案”见证她的用心

“肘关节——手陶怪;踝关节——裸思怪……”朱丽莉手上一张方言“教案”让人忍俊不禁,这是朱丽莉初到贵州时向当地同事求教的成果,“我怕看诊时听不懂,别耽误事,就提前先学学,没想到基本都能听懂,个别不懂的连比划带找‘翻译’,也能听懂,当地同事也觉得吃惊,说我挺厉害的。”朱丽莉笑道,即使这样,她也利用工作之余向当地同事虚心求教,力求确保无误,“准确诊断,不耽误病情,这是我对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最起码的要求。”

朱丽莉告诉记者,此次她和队友们一行七人是受高新区教育文体局的委派,5月31日出发,到六盘水市水城县进行医疗帮扶,她去的是发耳镇卫生院。到达后,通过了核酸检测的第一时间,她顾不上旅途的疲劳,根据个人专业,就紧张投入到内科的工作当中去。在发耳镇卫生院内科工作期间,她每天和科室主任带领全科医生早交班、早查房、询问病史、诊断病情、规范治疗;协助科室主任对科室出院病历进行审核,修改,保证每一份出院病历的规范、合理;在诊疗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帮助建设项目;尤其多次参与抢救危重病人,为当地患者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但她没敢告诉家人的是,在刚抵达发耳镇初期,她正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住处准备讲课材料,就突然全身冒虚汗,连吐了五六次,眼前发黑,怕自己状况不好,她挣扎着来到医院就诊处,“那时就有些坚持不住了,正好碰到中医科夏晟主任,幸亏他对我进行了急救,他回忆说我当时脸色煞白,嘴唇发紫,可吓人了。”可朱丽莉却没有因此打“退堂鼓”,仍然投入工作,只在工作空余挤出时间来接受针灸治疗,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B 路遇泥石流也不放弃走访困难户

接受记者采访时,朱丽莉刚从贵州回来不久,她腿上瘀伤还没完全散去,“磕的,走访困难患者路上遇到泥石流,一躲,就磕在护栏上了。”轻描淡写的背后,危险可想而知,可朱丽莉不以为意,依然是忙忙碌碌工作起来不停歇。

原来,在完成卫生院的工作之余,热心肠的朱丽莉也没闲着,她在当地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医院村卫生室,对村医进行宣传培训;走村入户,向当地居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磕伤腿的那次,就发生在6月22日她去探望当地一位84岁患者途中,“他家住在发耳镇白岩脚深处,去之前就听说他家挺困难,但当地同行劝我别去,说盘山路特别难走,海拔也高,怕我年纪大吃不消,我听了患者的情况就挺牵挂的,寻思还是去看看。”朱丽莉说,这段从未尝试过的路程路况真是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接连吐了两次,但她始终坚持着,在细致探望患者及家属后,她更将五百元钱送到这位老大爷的手上,让老人意外而感动,卧床的老人从床上挣扎着想起身感谢,被朱丽莉连忙制止,老人泪水潸然而下。

其实,早在刚抵达当地时,朱丽莉就以大连人特有的热心让当地居民备受感动。6月5日,朱丽莉入户发耳镇异地搬迁到海坪的贫困户家中时,为农户进行测血压、血糖等常规诊疗工作,更嘘寒问暖,了解到该户居民家的实际情况后,朱丽莉出门没多久,又折了回来,这次,她的手上多了要送给该户居民家的油和大米,她说,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帮上什么忙,就希望能做点儿是点儿,也希望以此慰藉贫困户的心。

C 愿以微薄之力留下“大连温度”

熟悉朱丽莉的人,在她回连见到她的直观感受就是——她变黑变瘦了。在贵州的这段时间,朱丽莉住宿条件比较差,可已经57岁的她却压根不当回事,“我本来就是来工作的,又不是来游山玩水来享受的。”她更喜欢跟记者唠唠在当地与患者相处的情谊,一位年近八旬的脑出血患者在朱丽莉等医护的抢救下脱离危险,出院时握着她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掉,惹得她也红了眼眶;有心梗患者在她的帮助下好转,对她连连道谢,让她也颇感欣慰……

干的还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不过是换了工作地点,这个热心肠的医生,一如既往地风风火火倾心奉献。在她看来“力所能及的事”,却为受助者带来感动,《六盘水日报》等当地多个媒体竞相报道了这位好医生的事迹,对她的付出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其实我做的真没啥大不了,都是本职工作,我们这次大连团队去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尽自己所能付出,我很感谢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和我们凌水地区医院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也特别感谢当地同行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朱丽莉朴实地说道,她特别珍惜这次与当地医院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的过程,也难忘当地人的真挚情谊,希望此次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在当地留下更多的“大连温度”。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