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有:用文艺的力量给生活力量

文/记者 阎华 图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新冠病毒疫情暴发,每个人都以不同的形式在战“疫”,大连市文联曲艺家协会主席李志有的两个相声新作问世,尽管文艺抗“疫”是相对严肃的题材,作为第一位观众,本报记者有幸先看到李志有的表演,包袱一点也不少,更多了大爱和抗“疫”的基础知识,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有所思索和收获。相声《比一比》,用因为抗“疫”只能被迫“宅家”的窘况与人生中一些更艰难的事儿的比较,鼓舞大家“困难只是暂时的”。相声《再也不能那样做》从一对亲家吃饭的角度入手,讲述了吃野味带来的种种危害,描绘普通人响应“少出门、少聚集”的生活状态。用文艺的力量给生活力量,这是李志有“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理念的又一次实践。

李志有(左)与搭档为老友们表演相声。

常贵田的大弟子

李志有师承常派相声大师常连安,是常连安长孙常贵田的大弟子,从小,很有文艺天赋的李志有跟着电台匣子学快板相声,“一轮红日照边疆,草原上百鸟任飞翔……当时各个电台的文艺作品比较少,广播里的快板相声中央台播完,辽宁台播,辽宁台播完大连台播,一个快板和相声能播放N遍。”就这样,李志有跟着电台学会了很多相声段子、单弦、西河大鼓等各种曲艺形式,“现在的大连第八中学当时属于大连机车厂的厂管学校,一到逢年过节的演出,我常常上台讲相声,是厂里非常有名的相声小童星”。

参加工作之后,已经是大连市说唱团台相声台柱子的李志有开始琢磨“相声艺术的精进”,2002年,他带艺投师,拜常派相声的传人常贵田为师,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常贵田创作的《喇叭声声》《帽子工厂》是轰动一时的代表作,很少收徒的常贵田感怀于李志有的作品格调高、节奏明快、内容热烈,破例开了山门收其为大弟子。

东北相声的振兴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大基本功里,李志有的“唱”最为独特。在采访现场,评剧、京剧、京韵大鼓……各种戏曲、民间小调、美声民族唱法统统“串烧”,信手拈来有模有样,更为奇特的是擅长童声,当《七子之歌》的开头一段童音从一个大老爷们的嗓子中唱出时,记者不禁啧啧称奇。

《学歌剧》《歌曲与礼貌》《戏曲杂谈》《一场虚惊》,李志有的相声作品几乎都是原创,而且充分发挥出他擅于唱的特点。1988年,《一场虚惊》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专业相声“大连星海杯”电视邀请赛创作表演优秀作品奖,作品得到了大赛的顾问马三立的欣赏。从1991年开始的“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是全国唯一专为相声作者设置的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28年,这个大赛,李志有曾经分别荣获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获奖专业户”。

“水有源,树有本。东北人有种天生的幽默感,东北籍的相声演员在全国很受欢迎,因为东北三省的相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最早传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杨海荃、小立本、王福田等人,后以杨振华、师胜杰等人为传承,东北相声短、平、爆,包袱多,与传统相声铺平垫稳、三翻四抖有一些不同。”李志有惋惜,东北相声大腕级人物越来越少。现在,东北籍相声演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有影响的曲艺团体,以巩汉林等为代表的一批东北相声演员转型小品表演,却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力推“后浪”迎繁荣

作为大连市文联曲艺家协会主席,李志有想得更多的是“为大连曲艺的繁荣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号称“文艺的轻骑兵”的大连曲艺界一下子涌现了五六十个作品,包括快板、相声、大鼓等先后登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喜马拉雅、辽宁曲艺、辽宁非遗、大连市文艺等各种媒体端,为鼓舞市民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志有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推新人”。一个团队要保持持久的活力,演员们形成梯队,尤其年轻演员要崭露头角,这是非常必要的。譬如,郭德纲的德云社培养了很多新人,尤其赶上了网综和相声市场爆发的时代,老中青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梯队。

“尽管大连一些曲艺新人崭露头角,在一些官方渠道的相声比赛内获过奖,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并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因此要成为角儿还要努力。”李志有说,只有“后浪”推“前浪”,相声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目前,李志有正在筹备将在十月份举办的大连曲艺大赛,推出新人新秀。

蝙蝠和甲鱼做汤叫福寿汤;

猫和蛇放在一起炖叫龙虎斗……

请问,你喜欢吃哪一口?

——摘自李志有抗疫相声《再也不能那样做》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