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自贸区】大连自贸片区:“水大鱼大”方能“近悦远来”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温笑权)8月28日,“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举行辽宁自贸试验区云座谈会议。成立三年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紧紧围绕东北振兴这一国家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特色,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记者自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在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情况下,大连自贸片区交上一份厚重亮丽的“半年报”——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44,321户,同比增长24.52%;实有企业35,267户,同比增长29.06%。其中内资企业34,303户,同比增长29.87%;外商投资企业实有964户,同比增长5.47%,市场主体新注册数量和增长比率均居全市首位。沉甸甸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大连自贸片区全力打造符合国际规则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更加充满活力园区体制机制的一系列“超常规动作”,仅上半年就先后推出“无障碍,不打扰审批监管新模式”“创新商事法律服务体系”“24小时网上审批”等重磅新举,真正实现了企业的“近悦远来”,片区的“城强贾兴”。


大连自贸片区究竟魅力何在?其一,制度创新立足于“全新思维”,让投资贸易领域更加自由便利。今年4月,在全国率先推出“无障碍,不打扰审批监管新模式”,是全国首个在投资领域实现从注册到审批全程标准化程序化的审批监管新模式,全面实现覆盖大连自贸片区市场主体的综合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标志着大连自贸片区“放管服”改革由“点”的改革走向“面”的创新,由“率先”迈向“引领”,投资由“便利”迈向“自由”。


其二,营商环境立足于“国际范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连自贸片区创新商事法律服务体系,与大连市司法局、大连市律师协会就联合提升大连自贸片区商事法律服务水平展开密切合作,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为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快速、灵活的解决渠道,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等。大连自贸片区成立3年多来,平均每8天完成一项复制推广任务,每4天完成一项创新成果,日均注册企业21家,3年累计新注册企业2.3万多家,比自贸片区成立前20年来注册企业的总和还多。其用全市1/200的面积,集聚了全市1/9的企业、1/6的外资企业,实现了全市1/3的进出口总额。


其三,创新举措立足于“带动引领”,在推动大连自贸片区转型升级的同时,系列举措在全国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日前,《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发布,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大连自贸片区申报的“进出口商品智慧申报导航服务”位列其中,这也是大连自贸片区自2017年挂牌以来,继2018年国务院第四批的“保税混矿”,2019年国务院第五批的“进境粮食全流程监管”之后,连续第三年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此外,“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推出符合性认证服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国首创的委内加工进口商品“合格保证+验证+质量追溯”监管新模式等创新举措分别被国务院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商务部微信公众号“e新商务”报道宣传,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水深则鱼跃。”大连自贸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大鱼大”论是片区的“不变论”,下一步,自贸片区将紧紧围绕“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的定位,全方位把园区改革动力转化为自贸建设成果——


“更自由”——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体系,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以推进贸易和运输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推动在北良港区域模拟建设准自由港。


“大平台”——全力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能级。重点打造矿石分拨、多式联运、粮食物流贸易、船舶综合补给、商品汽车枢纽等11个功能性平台。强化重点面向日韩开放的引领示范作用,全力打造对日国际贸易分拨中心,促进日本产品在大连片区高度聚集。


“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开放型产业体系,按照拉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培育创新链的总体思路,重点培育和打造港航物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国际贸易等八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氢能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整合松下、洺源、岩谷等龙头企业资源,建设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氢能产业园,做强做大水果、肉类、海产品等冷链贸易,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冷链产业园。


“超一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无障碍、不干扰”行政审批监管新模式,把大连自贸片区建设成为国内最佳投资目的地。


编辑: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