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她,大连大樱桃更好吃了

1985年,22岁的潘凤荣从辽宁省熊岳农业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大连市农科院工作。进入农科院后,她接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大樱桃研究。如今,34年过去了,潘凤荣从一位普通的农业科研人员成长为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教育部果树研究所所长、樱桃课题主持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这位女农业专家主持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十余项,获得各级奖励二十余项。现担任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果树专家指导组专家。开展樱桃新品种选育研究,又相继育成并推出“明珠”、“早露”、“丽珠”、“饴珠”、“早红珠”、“晚红珠”等优良品种(系),见证了大连大樱桃产业的发展壮大。

之3

A

学农姑娘毕业跟着“樱桃大王”学选育

潘凤荣是大连营城子街道沙岗子村人。“那时候学农业的女生很少,我们班40个学生,只有10个女生。等毕业参加工作后,还在从事专业的女生就剩我了。”潘凤荣说,对于这些女同学的选择还是挺理解的,“搞农业研究的辛苦,尤其是我们毕业那个年代,物质经济条件都不行,就更辛苦了。”

刚毕业的潘凤荣进入农科院后,被分配到王逢寿老先生的手下工作。那时,樱桃作为小树种,远不如现在受重视,整个农科院进行大樱桃研究工作的只有王逢寿老两口,和潘凤荣同期进入农科院搞大樱桃培育的其余三人在短暂的工作后陆续离开,只有潘凤荣坚持留了下来,潜心跟随王逢寿夫妇学习。当时,王逢寿老先生已年逾六旬,但作为享誉国内外的“樱桃大王”,老先生对待樱桃培育的严谨态度和工作热情给潘凤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最艰苦的条件下选育出多个新品种樱桃

“那时的条件确实挺艰苦的,当时我们这行有句老话,叫‘一把尺,一杆秤,拿牙咬,用眼瞪’,不管是谁,干了这行,就逃不了这12个字。”所谓一把尺、一杆秤,就是在培育选种时,要量果品的大小重量,这是偷不了懒的,得一颗颗樱桃去量、去选。拿牙咬,拿眼瞪,就是指品尝樱桃的口感,观察樱桃的外观。特别是品尝樱桃,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美差,但实际上却不好受,“在选育樱桃时,什么样的樱桃都要尝,有的果子吃起来特别酸、特别苦、特别涩。”潘凤荣说,由于每天品尝大量的果实,有时甚至吃到呕吐,回到家连饭都吃不下。久而久之,潘凤荣不仅胃肠不好,牙齿也落下毛病。

由于大樱桃自花结实的能力特别低,所以选育工作也很难进行。“大樱桃的花期短,时间紧,基因型受控严格,再加上要人工辅助授粉,所以选育难度也大。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亲本选择完全依靠人的经验,杂交上万朵花,能得到的只有几百棵甚至几十棵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85年至1995年,大连大樱桃新品种的培育进入高产时期。这一段时间里,先后育出巨红、佳红、红艳、13-33等樱桃新品种(系),形成了早、中、晚熟系列品种,丰富了我国樱桃的种质资源,同时作为亲本材料,也为我国樱桃育种工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C

重视出口外运新要求,选育目标“高大上硬”

2000年前后,大连大樱桃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樱桃选育上的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大。除了团队人员配置上达到8人,还借助生物育种技术,建立果实遗传图谱,通过早期筛选判断,减少了大量繁琐的前期工作。近十年来,潘凤荣带领樱桃研究所相继选育成功并推广了“明珠”、“丽珠”、“早红珠”、“晚红珠”、“蜜泉”等优良樱桃品种,为大连市乃至全国樱桃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新品种。

最近几年,随着物流的不断发展,每年樱桃成熟的时候,大连大樱桃都要被发往全国各地,这对大樱桃的品质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们所对下一个樱桃品种提出了四字目标‘高大上硬’,就是产量高、果个大、品质上佳、果肉硬度大,便于出口外运。”潘凤荣说。

编辑: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