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市4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金东淑) 5月30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发布了《关于表彰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的决定》。孙公权、孙长凯、郭旭、彭孝军等我市4名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孙公权,长期从事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AFC研究工作。他面向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战略需求,立足化学、化工、材料等学科基础,围绕能量高效转换,在介微观尺度内系统研究了纳米电催化剂,多孔电极、膜电极反应微环境控制制备及其构效关系,开展了DAFC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型号应用全链条研究并取得系列创造性成果,率先实现DAFC型号产品在携行、车载、无人机、电动车电源领域的实地应用,引领带动了我国高比能DAFC技术跨越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孙长凯教授,2020年1月中上旬开始,不顾身患恶性肿瘤,第一时间发动、组织相关力量,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到系统抗疫方案的紧急联合攻关中去,为2019-nCOV 感染、传染防控与COVID-19诊疗揭示和提出了不同的时空窗口、指标选择、技术路径、创新研发方向与目标及其边界和原则。研究所形成的系统报告共16万余字,对1-7版国家卫健委专家方案等有系列重要补充。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旭,经过多年在结构优化方向上的奋勇开拓,他探索发展出一种基于显式几何描述的拓扑优化新框架,这一新框架变革了结构拓扑优化求解体系,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目前,这一新方法不仅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运载器、高铁列车等重大装备研制,还在面向我国航天行业的自主可控工程力学优化设计平台研发中发挥了底层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彭孝军,长期从事精细化工领域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形成了近红外比率荧光菁染料探针分子平台,为解决复杂体系荧光信息的定量获取提供了新方法,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构建的耐候性喷墨打印染料产品体系,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成为彩色喷墨打印耗材大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制的荧光探针在血液细胞分析系统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了我国血液临床分析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编辑:姜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