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熊婧贻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

一次次“西望”,一次次出发,践行着一个名曰“青春”的诺言。

21年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选派195名学子,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等4省区6县13校开展支教工作,在投身精准脱贫中站稳人民立场,在教书育人中练就过硬本领,在无私奉献中投身强国伟业,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日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布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名单,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室荣获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室工作这样评价:“牢牢把握支教扶贫、实践育人、弘扬志愿精神的工作主线,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成效显著。”

教学相长:西望青川山海阔 藏文于教爱无疆

从湖北宜昌到西藏桑日,横跨几千公里的路途,5月6日,大连海事大学2019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卞欣可返岗西藏。她和西藏服务队几个队员历经50多小时的火车车程,穿过了5000米的唐古拉山口,强大的高原反应使得进藏的旅途变得“惊心动魄”。而在旅途中支撑她前进的信念,就是她心中惦念的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而他们中,有一个女孩的名字更是经常在她心里回荡——尼玛德吉。

卞欣可初见尼玛德吉是在西藏桑日县中学八年级一班的教室,圆圆的脸蛋,大而清澈的眼睛,可爱的她总是躲在同学的身后,不愿意说话总是嘿嘿地笑。卞欣可的到来像是打开了尼玛德吉的心田,渐渐地她开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甚至也会在午休和晚自习后敲响老师的门,主动来背诵课文。

尼玛德吉好奇着外面的世界,向往着山外的远方。一次放学回家的时候,尼玛德吉一把拉住卞欣可的手跑到了学校附近的公路上,她问道:“老师,这条路通向哪里呀?”“这条天路通向山的另一边,以后呀,老师在山的那边等你。”听到这句温暖的话语,尼玛德吉的眼中闪烁着光亮。此后,她更加努力地学习,向老师提问,汉语文成绩从中游进步到期末考试的班级第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尼玛德吉想到课堂上支教老师所讲过的湖北,主动拿起画笔画下她心中的黄鹤楼和英雄的白衣战士,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为祖国加油。

那一刻,卞欣可想到了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正是在每一名孩子的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在以爱育爱中读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和衷共济:扎根大地瓜瓞绵绵 春风化雨山海连连

那里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那里。支教一年,自教一生。这一年支教团不仅是为孩子们带去了精神食粮,每个成员更在过程中获得了价值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支教团成员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一届届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人将服务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服务西部的征程中挥洒着青春,而他们的故事远不仅仅只有教书那些事。

“要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活得才更有意义。”第10届支教团团长李康在支教结束后,一直深深热爱着曾经奋斗过的那片热土,毅然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微信平台,继续在这块热土上播撒青春的梦想与希望。他把东西部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可持续的效果,并将此公益模式归结为“西部1+1”模式。

“在同仁,李康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组织的公益活动得到了老乡们的一致认可,也感染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同仁县团委书记敏飞说,如今,每到假期,都会有家长将孩子交给李康,让他带着一起做公益。

21年来,除了志愿服务新风尚,一届届支教团志愿者还用青春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带去对深蓝的向往和筑梦交通强国的信念。“大连海事大学支教老师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奋斗的种子,一颗对未来有更多憧憬的种子。”云南省团委学校部副部长、永仁县副县长王颢茗说。

李玉豪是来自云南省永仁县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名城乡客车司机,从小到大的生活便是坐在母亲的客车上,在云岭大地一圈又一圈的盘山险路上颠簸着。2017年在第一届云南服务队的引领下,高二的他第一次认识了海洋,了解了交通的魅力,从此一颗蕴含希望的种子悄悄在心中生根发芽。他飞速地汲取养分,数学成绩从刚升入高三的60分直线上升到最后高考的120分,最终他以604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永仁县高考理科状元,考入了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大山里的孩子,我深知交通不便给家乡经济带来的困难,是这群可爱的老师们,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止于至善:扶贫扶智花正好 情定山海再起航

“受到资助的孩子们在寒冬穿上崭新的棉衣,嘴角泛起害羞的笑容……这些是对我们志愿工作的肯定。数百件的棉衣、文具用品和体育用品,我无法准确地衡量它们的价值,但我知道它们都凝聚着爱的力量。”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日记中的这段话,记叙了支教团服务西部,为交通运输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故事。

多年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通过“西部1+1”项目平台争取到的援助资金及各类物资累计超过517万元,支教团的足迹遍布同仁县97%的村落,获得资金资助的贫困学生超过750人次,获得物资资助的学生已有上万人次。该项目获得第一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12年,支教团发起设立爱心资助平台“笑暖童心”,通过社会募集的方式设立爱心图书馆和爱心奖助学金。仅在2015年,该项目就为西藏自治区桑日县中小学生累计捐赠物资19.6万元,并与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学生建立友谊关系,促进爱心情感交流,互通书信230余封,创新开展情感资助新模式。该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支教团还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不同程度的合作资助关系,推动“海蓝梦”奖助学金计划等资助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在祖国西部为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扶贫先扶智,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和方法输送到了西部。红蓝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在教授知识之外,他们还把大连海事大学特有的情商教育带到了西部,通过“海事杯”足球联赛、文艺汇演、手工制作、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商养成,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