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书记初长成——记普兰店区唐家房街道第一副书记兼许家社区第一书记张源源
人物简介:张源源,女,汉族,198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连市妇联权益部部长。2018年4月,主动报名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现任普兰店区唐家房街道第一副书记兼许家社区第一书记。2020年,获评大连市2019年度“十佳驻村第一书记”。其事迹被《共产党员》杂志,农民日报、大连日报,辽宁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
她是一位“80后”,一头短发、一脸阳光、一身朝气,走路总是风风火火,说话办事嘁呲咔嚓。在村民们眼里,就是个邻家好闺女。她叫张源源,是两年前从大连市妇联下派到普兰店区唐家房街道许家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们说起她的扶贫故事,都啧啧称赞:“这个闺女,真好。”
“黄文秀就是我的榜样
“30岁是一个人最好的青春年华,而她的生命却因山洪永久定格。她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作为同龄人,黄文秀就是我的榜样。”这是张源源在驻村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驻村两年多来,张源源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黄文秀事迹座谈会上的承诺:“黄文秀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我会像她一样,既然选择了做驻村第一书记,就无怨无悔地在这个岗位上为群众解难、为集体增收、为百姓提升幸福感付出最大的努力。”
向黄文秀学习,首先要取得农民的资格。这是张源源驻村以来,迈出的第一步。作为一个大城市家庭里的独生女,她从小到大,都是在蜜罐里成长的,对远山远水的农村和黄土地上的农民,印象是模糊的。驻村后,早睡早起、农忙时在田间地头吃饭的农家生活习惯,粗声大气、扯着嗓门布置工作的村干部形象,日复一日辛勤劳作、刮风下雨也要到地里看看的庄稼人牵挂,都成了她必须攻读的“农民生活”课。
张源源是好样的,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干什么来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榜样黄文秀,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决心和誓言。她要脱胎换骨,向黄文秀那样,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谱写出青春最美的华章。
田间地头的干部碰头会、村民座谈会,也能学着像村民们一样喊着说话了。半年下来,白兮兮的脸蛋晒成了黑红色,干起地里的活儿也像模像样了。村民们对她的称呼也由“张书记”变成了“源源书记”和“闺女”。
张源源明白,带领乡亲们扶贫奔小康,不仅要学会当农民,更要有在土里刨金的真本事。她忘不了黄文秀为了给乡亲们寻找一条致富路,十几次往返大山和农业科研所,学习新科技的故事。她也要像黄文秀那样,为许家社区的乡亲们从土里刨出致富的 “金疙瘩”。
到了9、10月份,秋风送爽,地瓜成熟了。销售期间,她特意让村委会干部到村民家借了一个烤炉,提出“凡是要卖的地瓜都要烤出来亲口尝一尝,吃着好的才好卖。”张源源可就不那么幸运了,她的午餐、晚餐基本上天天都是“烤地瓜”,“吃的整天肚子直胀气,连说话都带烤地瓜味儿”。尽管这只是一点幸福的小烦恼,但她还是乐哈哈地说:“为了让更多的客户爱上咱这里的地瓜,我这张肚皮就甘愿做奉献了。”
●采访手记:青春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指引。黄文秀无疑是张源源的青春偶像。一个城里的姑娘家,就是这样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如愿取得了“农民资格”。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是一次人生境界的升华。我们为她选择的青春成长道路而由衷地点赞!
“实现‘屯屯通公路’就是我的一个大目标”
“富不富,先看路。”
提起许家社区的路,乡亲们都忘不了他们的“源源书记”。
许家社区有13个自然屯,938户,2998人。这里经济基础薄弱。修路一直是困扰着社区“两委”和当地民最盼望、最急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张源源驻村后不久,就暗自下定决心,默默行动起来,把修路作为扶贫发展的第一个大目标。可是万事开头难,一没资金、二没规划、三没经验,这路到底该咋修呢?
年轻的女书记没有气馁。她先是利用工余时间,天天和村干部们到没有修路的屯子了解情况、做统计,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虚心向专业师傅们请教。几个月过去了,她人累瘦了一圈,却跑遍了全村所有的没有修公路的自然屯。
修路是件大事,必须得到上级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于是,张源源又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完成了修路申请。然后,周五要到市妇联、交通局、水利局的领导和相关部门那里,一遍遍地诉说着村民们对修路的渴盼,对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与决心,争取支持、要指标。她怕自己没说明白,硬是把相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请到了村里的修路现场,让他们实地查看了解实际情况。就这样,上级有关单位的领导们被一次次请到了许家社区,也一次次感受到了这位女书记对修路的坚持和决心。大家都被这种扶贫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纷纷主动伸出援手。
一来二去,村子里响起了大型机械铺路的轰鸣声,一条条平坦宽敞、溜光铮亮的公路如彩带一般的飘洒在青山绿水之间。
广文屯、葛屯、丁屯、西矫屯、石固沟5个屯子7.5公里长的道路,在张源源驻村刚满两年的时候,都实现了硬覆盖。许家社区也在2020年实现了屯屯通!
村民们说:“盼了大半辈子的路啊!源源书记真是给大伙儿干了件天大的好事”。
●采访手记:俗话说,“富不富,先看路。”在张源源看来,修路是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希望之路,也是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第一要务。为了让乡亲们都能共同走上一条致富路,都能过上小康一样的好日子,她笃定目标不放松,说到做到,功到垂成。只有这样的扶贫情怀,才会有这样的扶贫成果。
“说什么也为乡亲们打一眼新水井”
张源源是个眼里有活、心里装事的人,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在心里有本帐。
一年前,她在村里走访调研过程中,几个村民反映了一个情况,那就是许家社区目前有5个屯、共439户1219人长期集中使用一眼大口井供水,被村民们称为“大水碗”。由于天气干旱、地下水位降低等原因,近几年5个屯的水源一直不充足,原来可连续供水5个小时,现在连1个小时都不能保证,到了春节等用水集中的时候,情况更糟糕。很多社区居民只能到500米以外的地方拉水喝。
这种情况张源源遇到过。有一次正好遇到一个老大爷在水井旁提水,好不容易提上来,看了看,又倒掉了。张源源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老大爷说,这水我要喝的,刚才那桶太浑了。和他聊了一会儿,张源源得知他已经67岁了,由于降水量不足,他家的自来水好几个月没有一滴水了,只能跑到七八百米外提水。由于年龄大了,挑着不便,就用推车推,一次能推4桶。
乡亲们的讲述,特别是这次亲身经历,让张源源深感村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她便决心尝试再打一眼井,缓解吃水难问题。可是,一些村民却泼来了冷水:“一个姑娘家能打什么水井,就是走个过场,不信咱们走着瞧”。
“打井、建提水站和电路等,总费用需30多万元”,也确实愁坏了张源源。她只好又来到大连市水务局争取他们的帮助支持。
一个月后,当时听说这个井将被纳入2019年维修计划项目的喜讯后,张源源高兴的流下了眼泪,觉得再苦再累也都值得了!之前拨冷水的老百姓也伸着大拇指说:“真没看出来,这个女书记还有这么大能耐”!
现在,许家社区的乡亲们再也不用为喝水犯愁了。原先的大水井经过专业工程队的重新修缮建设,不仅水量充足、水质清澈,而且还有了先进的取水设备,村民们用水更方便了。
●采访手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事情比天大”;要“切实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张源源为了村民的一口大水井,乐于操心,勇于承担,把难办的事情办成了,把揪心的事情办好了,再一次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大水井无言,流淌的却是扶贫精神;乡亲们夸赞,见证的却是为民办事的真情。
“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一点不亚于走上小康路的村民们。”
驻村两年来,在张源源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厕所革命、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一件都没落下。争取当地企业投资30多万元,完成1条600多米的河道治理,打造了1条1500米的人居环境示范街,并通过政府项目完成6个屯273户的改厕工作。她还争取派驻单位和爱心企业的支持,在许家社区的丁屯树立了一个“人居环境示范屯”,挂起了农村生活垃圾“五指分类法”宣传版,为全屯75户分发垃圾分类桶150个,组织屯里的老百姓出义工利用废弃的砖石瓦块砌起了菜园子、土路的围挡,条件好的老百姓在自家门前砌上了彩砖。昔日“脏乱差”的丁屯,如今已成为“村中城”。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后期,复工复产的许家农田里洋溢着一派春的希望。然而,村村落落,各种生活垃圾、草垛、建筑垃圾乱七八糟的堆放在河道、路边、家家户户门前,让张源源看着心里很是着急、别扭。她从接到上级复工复产的指示起,就立刻马不停蹄地组织村容村貌的修复整理工作。她不能忍受破破烂烂、杂乱无章的工作环境。几天下来,村容村貌又焕然一新,恢复了疫情前的模样。
张源源仍然牵挂着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她要把村民们的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里,做到致富路上不停步。有了2019年种植、销售地瓜的经验、市场以及大家的好评,今年张源源就更有信心了。5月份又种了40多亩精品地瓜,全部采取零售的方式,现在就有很多人来预订今年的地瓜了。同时,张源源还到处找企业进行招商引资,请企业家到村里看土地,通过流转增强集体收入,发展特色产业。
张源源说:“扶贫工作既是个良心活又是个苦差事,尽管自己很辛苦,但当看到村里贫困群众得到了救助,屯里的路修上了、村里集体有收入了、老百姓再也不为吃水事发愁了,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一点不亚于走上小康路的村民们。
●采访手记:把扶贫工作视为“良心活”,把为村民办实事当做幸福,这是张源源当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强大精神动力。她的驻村实践历程,用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向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青春成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