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300万险些打水漂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殷洁

老年人理财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随便一搜“老年人理财”,很多都是被骗的案例。而在这些案例中多是利用高利息回报为诱饵,同时大打感情牌,各种“温情”套路信手拈来,诱导一些对“投资”不太懂,又想赚钱的老人,以理财的名义把他们养老钱收入囊中。

最近,平安银行大连分行理财经理在回访一位80岁的客户时发现,这位客户用自己的300万积蓄购买了一款“基金”。“他是我一位老客户,但这次回访中,他语气有些异常,对我抱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太低,自己这些年少挣不少钱,并表示现在市场上产品收益都超过10%了,自己最近买了一款‘理财’年收益率13.5%,已经把300万打入对方账户了,还不忘叮嘱我不要告诉他的家人……这两年我们平安银行非常重视消费者保护培训,履行对客户进行投资者教育的责任,近期还曾识别了两笔电信诈骗案件,为客户避免了70万元损失。因此听老人提到收益率超过10%以上的产品,我担心他是否购买了不正规的理财产品。这位老人一家都是我们客户,所以在劝说老人无效的情况下,我立刻联系了老人的家属。”这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当理财经理联系到老人的外孙女,并告知老人可能购买了非银行理财产品时,他外孙女表示并不知情,但联想到最近经常有海产品公司的人带老人聚餐、洗温泉、送礼品,觉得可能跟此有关,马上表示出担心,并连夜赶回大连。平安银行理财经理提醒客户家属,如果是海产品公司向老人销售理财产品,一定要关注其是否有销售资质,问清楚产品实际情况,并列举了市场上一些非法集资案例,也坚定了客户家属撤回投资的信心。

在老人外孙女再三追问下,老人才说出实情,他确实买了那家海产品公司售出的一款基金,还签了所谓的委托投资协议。但老人家属一查询发现,这家海产品公司及其负责人早已上了有关部门公布的失信名单。老人在家人及律师陪同下,很快赶到了某海产品公司,这家公司不但不能提供销售金融产品的资质及牌照,而且签署的“委托投资协议”中也没有托管账户、基金风险提示、基金成立、申购及赎回等必要项说明,在听到老人家属说要走法律途径解决时,只能无奈把钱退回给老人。正是因为平安银行理财经理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多年来对社会非法集资等相关案例的关注,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客户资金异常,及时通知老人家属,追回资金避免了损失。

显然,这位老人是幸运的。在不少老年人理财被骗事件中,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往往都是等老人需要用钱要去支取时无法兑现,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也因此上演了无数的家庭悲剧。现在很多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重视理财,但在理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又是最易受伤、最易掉入陷阱的弱势群体。

对于老年人投资要注意什么,平安银行大连分行理财经理给出“四看三思等一夜”的建议。所谓四看包括投资合法性;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经营模式是否有实体项目,项目真实性、资金投向等;参与投资主体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所谓三思则是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产品及市场行情;是否符合市场规律;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