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发布】《两年行动方案》开启营商环境建设2.0版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毛雪梅)在开办企业方面,重点设定“专区服务”“全程网办”“一业一证”等6项指标任务,实现企业开办“一天不用等”;在纳税方面,推进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为纳税人提供免费的电子发票开具服务。将纳税人办税事项、纳税时间再压减10%,70%以上办税事项实现一次办结……11月19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大连市“开启营商环境建设新篇章”新闻发布会。大连市营商局局长贾立庚、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刘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副处长张瑞娟出席,介绍了营商环境建设《两年行动方案》和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
今年9月18日,大连印发《大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年)》(以下简称《两年行动方案》,开启了大连营商环境建设2.0版本,标志着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两年行动方案》是按照中国营商环境评价18项指标,提出的蕴含本地特点、外埠经验、国家标准的一部营商环境建设专项方案,通过108项具体改革任务着力解决营商环境“盆景多、风景少”的问题,为大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力争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全市营商环境取得显著改善,营商环境评价主要指标与上海市基本持平。
在《两年行动方案》起草过程中,大连启动了《两年行动方案》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市区联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确定改革任务48项,其中共性任务20项,自主创新改革举措28项,为落实《两年行动方案》、推进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再出发”和全面深化园区改革夯实基础,力争形成一批符合大连实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政策解读】
《两年行动方案》有哪些亮点?
企业生命周期“全链条”。
从企业开办到生产经营再到破产退出,《方案》提出了40项改革措施。 对标先进地区,最大限度减时间、减成本、减环节、减材料,提升办事便利度。
在开办企业方面,重点设定“专区服务”“全程网办”“一业一证”等6项指标任务,通过推行企业登记、公章刻制、税务申报同步办理,同时将公积金、社保、医保、燃气、供水、供电开户纳入服务链条,实现企业开办“一天不用等”。
在办理建筑许可方面,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带设计方案出让用地,将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阶段合并,用地出让后同步受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图设计联合审查,不再重复审查设计方案,经过联合辅导对带方案出让项目审批时间减少20%。
在获得电力方面,将高压、低压、客户用电业务平均办理时长分别压减至40和10个工作日以内,切实增强企业办电感受度。在获得用水用气方面继续降低企业成本,给水工程设计费降到4%,给水工程监理费降到 2.8%。对燃气工程外线在30米以内、工程总价10万元以内(含10万元)的小餐饮用户项目,给予免收燃气设计费和监理费的优惠。
在登记财产方面,通过“招拍挂”取得的出让用地首次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涉企的其他不动产登记在要件齐全情况下办理时限不超过3个工作日。
在纳税方面,推进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为纳税人提供免费的电子发票开具服务。将纳税人办税事项、纳税时间再压减10%,70%以上办税事项实现一次办结。
城市投资吸引力“全角度”。
在为企业提供信贷、解决商业纠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项改革措施。
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2020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
协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无还本续贷“白名单”制度,为小微企业提前审查贷款,理顺业务流程,实现还本续贷无缝对接。
推行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动产质押方式和信用担保方式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创新适合小微企业的全流程在线“互联网+金融”等产品。
信用贷款平均审批时间低于7个工作日,抵质押方式获得融资的时间低于30个工作日。
推动动产融资发展,加大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宣传,做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运用工作,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推动核心企业、政府采购系统接入平台,新增应收账款融资金额200亿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家数增长不低于20%,融资金额增长不低于10%。
政务服务与监管“全要素”。
全面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创新市场监管,通过48项改革举措,使“一网通办”更加“好办”。
在政务服务方面,要深入推进“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形成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市级70%以上、区市县60%以上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
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统一化,在最小颗粒化基础上,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业务流程图、材料填写样本、申报材料清单统一化率达到100%,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比例达到80%以上。
推行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制,各级各部门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可容缺受理率达到30%以上。在创新监管方面,要加强取消下放行政职权事项的后续监管,完善监管规则制度,消除模糊和兜底条款,并依法向社会公开。
全面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在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加强推进“信用监管”,引入第三方机构搭建评级模型,逐步建立覆盖全行业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