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分,就该罚钱了

“矿泉水瓶是可回收垃圾,不能扔到厨余垃圾袋里”“吃饭用过的餐巾纸是其他垃圾,别再混到厨余垃圾里啦”……

最近,同事小王垃圾扔得“不太顺利”,经过垃圾分类督导员的检查,小王家的垃圾都得重新分类。小王居住的小区每天都有社会督导员到岗,监督居民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并会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以此提升辖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如今,经过几个来回,再说起垃圾分类,小王已是明明白白,头头是道了。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为了促进垃圾分类执行的更加彻底,大连即将开启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12月1日,《大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正式施行,大连的垃圾分类执法工作进入“真罚”时段,开始刚性约束个人和单位的垃圾投放、收运、处理行为。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未在指定地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针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罚金最高可达50万元。

垃圾分类涉及每位居民,开始“真罚”,为的是让每个人感受到约束,从而推动每个大连市民学好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分类。不能忽视的是,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但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可以说,有些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指望通过立一部法就能彻底改观。

只有让社会自身“跑”起来,才能让垃圾分类成为新的时尚。可以说,罚款是办法但绝不是目的。《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大连垃圾分类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但是垃圾分类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精准施策,需要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并提升垃圾回收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加强引导,并逐渐形成改变。从事实来看,垃圾分类之所以会成为社会难题,究其原因一是原有的生活习惯,二是许多人缺乏分类常识,不知该如何分类。由此可见,解决分类难题,既要有惩罚措施,强制手段,也要加强引导,促进整个社会知晓和参与。比如持续加大源头动员和督导检查力度。在配齐督导员的基础上,对督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督导员履职的监督管理,提高督导实效;比如加强教育,从学生抓起。目前许多学校将垃圾分类当成主题班课内容,假期的实践活动也有跟垃圾分类相关的调查,课本里也出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点。这些不仅让孩子从小养成分类习惯,也能在家庭内部形成孩子监督家长的氛围。

再不分,就该罚钱了!但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垃圾分类已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是生活方式中的常态,是没有这样的罚单产生……

编辑:姜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