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家史班”系列报道4

文体和语言都是为让家史更好看

文/记者 阎华 图/郭惠芳 徐虹 王洪君



讲师简介

曲圣文

曾任《海燕》副主编。报告文学《金州:世界冠军之乡》(合作)、文学评论《邓刚:当代文学的大连坐标》等作品获大连市优秀文学创作奖等奖项。

家里的老物件藏着你的家史

11月30日,老友家史班第六节课从展示一件件颇有历史感和年代感的老物件开场,斑驳的、模糊的、珍贵的留存至今的老物件是主讲老师曲圣文40多年前参加高考时留下的,满满的回忆杀!它承载的不仅是曲圣文的个人记忆,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今年,曲圣文老师荣获辽宁省第四届“最佳藏书人”称号,家里有两万余册的藏书,喜欢藏书的他尽量把能反映他个人成长历程的老物件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家里俨然成了一座小型家庭博物馆,拂去旧物上的蒙尘,映射出时代的光泽。曲圣文说,个人收藏品虽微小,但隐含着个人命运和家族历史,老物件不仅是实物的史料,还蕴藏着人物的情感。

曲圣文感慨自己还保留了很多小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老物品,其中有一幅美术作业让他终身难忘。他说:“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大连,这位会开车、会开飞机、会演电影、会写《怀念中国》曲子的柬埔寨前国王是我的偶像,我当年曾非常‘展扬’地被选为学生代表去迎宾,回来之后画了一幅画‘西哈努克亲王赠送给毛主席一颗芒果’,受到老师特别的表扬和鼓励,还有激动人心的评语。”

有轨电车的4分车票、粮票豆腐票、带有包装的收音机、下乡时生产队经济往来放心账……这些见证着我们生活和历史痕迹的“民间记忆”被曲圣文珍藏至今,成为他文学创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黄昏的祭奠》《我的同学我的乡村》《机关宿舍》等一批获奖的文学作品都以细微的触角勾画着旧日时光的难忘情愫,以模糊久远而低调的光晕,渲染着生命长廊中的淡淡的寂寥、伤感和幸福。

至于家史书写,曲圣文老师建议可以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可以是文学性的,也可以是纪实性的;可以是“通史”,也可以是“断代史”;可以是“专门”史,也可以是“人物传记”……“这几年,非虚构写作成为文坛的新概念,通俗可理解为‘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故事’,从而更具叙事美感和艺术性。如果家史写作避免流水账,能借鉴虚构文学的方法,把真事儿写好看,为什么不呢?”

讲师简介

张燕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长篇纪实小说《地主家的四代女人》、报告文学《大化厂,大化人》、长篇小说《午夜出租车》《大公交》等。

自传体家史:怎样写出一个好故事

自传或者回忆录是写作家史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有老舍的《正红旗下》,都是自传体小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名作。

如何写好自传体的家史?12月2日,老友家史班第七堂课程特别邀请了张燕燕,她以浓缩着个人家史的《地主家的四代女人》为蓝本,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旅顺口大地主老于家四代女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分享了创作历程,以及与外婆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课现场,“地主”这个情感切口引起了听课老友的共情,老友们在张燕燕的“家史”中感受书写的力量,寻找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张燕燕回忆当初写作动机是因为地主出身的外婆陈大脚的一件红色嫁衣,“外婆是一个会说日语受过教育的旧式女人,她的一生受尽了苦难,而这件嫁衣是外婆1934年出嫁时盛装穿戴的,嫁衣中的每一个衣服褶,都深藏着外婆的母亲用针针线线密密缝制的浓浓爱意和祝福。嫁衣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是骨子里能复刻的基因。”张燕燕笑着说,在外婆去世8年后,她将这件象征家族传承的红嫁衣捐赠给大连现代博物馆,这也是外婆留下的唯一遗物……

“从来没见过母亲笑着说话。”张燕燕最敬佩的是自己的母亲于洁,因为外公去世得早,母亲很早挑起了赡养外婆和抚养两个舅舅的重担。母亲一生牢记祖辈“要上学读书”的嘱咐,在48岁时成了一名大学生。与母亲低调做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张燕燕说到了她这一代,从小练就了敢想敢做的泼辣性格,天不怕,地不怕。改革开放好年代也让她成就了一番事业。

张燕燕建议老友在写作家史中,倡导“口语化写作,接地气又很入骨。语言是有时间性的,每个时代都有适合它的语言,唐诗宋词固然好,但是如果用唐诗宋词来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面临的问题,显然是捉襟见肘。”

张燕燕说,人生,就是给自己力量,要活成一束光,不但照亮自己,也照亮家族的每一个人。

编辑:谭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