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潜伏者”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莲钰蓉

12月21日,冬至,夜幕降临,金普新区疾控中心大楼里灯火通明。二楼办公室里,有人刚从流调一线赶回、有人在打电话进行追踪、有人忙着整理排查报告……80名市、区两级疾控人员连轴转地忙着。18时,大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孟军手机再次响起:核酸检测发现阳性病例!随即由李程程、熊帮洁、戚旭然三人组成的流调小组准备出发,赶往病例家中进行流调。这依旧是个不眠夜。

“做好防护就不害怕!”1987年出生的李程程虽然年轻,但是却“身经百战”。“参加过年初的疫情流调,当时对病毒还有很多未知,有点紧张害怕,但经过了‘7·22’疫情,现在已经完全从容面对。”李程程浅笑嫣然。另一边,队友熊帮洁正在麻利地整理即将使用的防护用品,而此前她已经连续奋战了两天,中间只抽空眯了两三个小时。熊帮洁说:“这几天都没停过,后半夜出发去流调是常态。”李程程说,流调人员需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14天来的生活轨迹,从中去搜寻到“谁感染了我”和“我感染了谁”。所有细节都要询问清楚,时间精确到时和分,地点精确到楼号和房间,行程精确到车次、航班号和车牌号,“如果顺利的话,大概一个多小时会结束,遇到不太配合的话,可能需要双倍甚至更长时间。”22时30分,在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后,流调小队三人才回到临时办公室吃上晚饭。“我必须快点吃,还得抓紧时间写流调报告。接下来,其他同事要继续寻找密接。”刚扒拉了几口盒饭,李程程和队员们就放下筷子,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整理报告。

在另外一间办公室,金普新区疾控中心疾控一科的蒋希宏也刚吃过晚饭,投入到新一轮工作中。在同事们眼里,蒋希宏是一个“工作狂”。就在几天前,这个看上去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却因过度疲劳晕倒在岗位上。12月18日晚,连续工作42个小时未合眼的蒋希宏又穿上隔离服赶往隔离酒店做流调,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突然他感到眼前一黑、头一沉,晕倒在地。“醒来好像已经是第二天了,我什么都不记得了。同事说我吐了,血压还特别高。”即使是这样,蒋希宏仅仅是在办公室沙发上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身体恢复了很多,又接着工作。“同组里的95后姑娘们都被累哭过,但是咬咬牙还继续坚守在岗位上。我是她们的‘领队’,我更不能倒下。”蒋希宏说,现在很累,但心里很踏实。他们的奔波,他们的忙碌,只要能多隔断一次传染、多争取一线希望,那么一切就没有白费。

12月15日,大连金普新区发现4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随即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第一时间组建10支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以病例为圆心,全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有人把“流调人”比作“隐秘的病毒猎毒者”,也有人说他们是“疫情防控的侦察员”。他们就是要通过对确诊病例接触人员的排查,找到谁是潜伏者!“流调细一点儿,就能把阻击病毒的网织得更密一些;排查密切接触者早一点儿、快一点儿,就能让发现潜伏者时间早一点儿、影响小一点儿!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可能的传染源早一点儿全部找到、卡住。”他们说。据大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孟军介绍,自12月15日以来,大连市疾控中心14名工作人员与各区市县疾控中心66名工作人员一起,已连续奋战数个日夜,“流调这工作是没有点儿的,接到报告电话后流调、消杀小组即刻就得行动,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每一个发布的确诊病例行动轨迹,看似寥寥几百个字,但是每一个时间点、地点等细节的背后都是流调人员的辛苦付出。“我们基本都是忙到凌晨,回去补几个小时觉再赶回来继续。但是,每找到一个病例间的关联点,我们都很兴奋,累什么的都忘了。”市疾控中心王洋说。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