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寻访英雄的故事

文/关捷

我的英雄情怀,有点根深蒂固。多少年来,始终认为一个民族要强大,永远要有阳刚的精神。这可能与我的军人出身有关。那些充满改天换地创世纪精神的文学,让我无比喜欢。对于隐士文学、田园牧歌文学,虽然喜欢他们的文字,但对其无视人间的冷暖疾苦并不认同。我主张写作要与国家与苍生有关。

1993年时,青少年盲目追星已形成浅薄浮躁的风气,社会上也充斥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风潮。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寻找英雄的写作。27年来,我的寻找英雄系列采写一直在进行中。

老兵“张嘎”想起了那个失去双手的小战友

1994年冬天,我采访了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的原型人物赵波。赵波住在河北白洋淀的一个小岛上。如果他去县城,可以享受县级领导的住房待遇,可他不去,他说要守着这大淀子。

赵波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2年冬天,一个小战友被日本鬼子抓走了,就是一个十岁的孩子。鬼子问他知道不知道八路在什么地方?他说:“我是中国人不能告诉敌人。”鬼子恼羞成怒,他的一个手指被日本军刀砍断了。鬼子继续问他,他还是说:“我是中国人不能告诉敌人。”鬼子军官就又砍下他一个手指。问了10次,他回答了10次,军刀砍了10次,他失去了双手,鲜血浸透了他的衣服,最后他昏死了过去,鬼子军官把他拖出去喂了狼狗。

赵波说:“一想起我那个小战友,我还争什么?能每天看到白洋淀,就是我最大的乐趣。这和平,是我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呀。我若去争这个争那个,有一天我死了,到天上遇到他会嘲笑我,赵波呀赵波,难道我当年牺牲就为的让你去和人家争名争利?我怎么回答他?”

老英雄说到这里,目光久久盯着窗外的白洋淀……

谢桂珍,亲眼目睹八女投江

1997年8月28日,我见到谢桂珍老人。老人虽已80高龄,但记忆却极好——

1938年10月某晚,接任连长不久的谢桂珍随西征部队来到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河边。战士们在宿营地刚刚点起篝火,日伪军便包抄过来。这时,谢桂珍问冷云:“指导员,咱怎么办?”冷云说:“过江,你先带两个战士过去给大家探路!”谢桂珍就带上两个人先下了水。

她们好不容易才游到对岸,刚一落脚,就听到后面传来“抓活的!抓活的!”的喊叫声。谢桂珍回头一看,敌人已经逼近8个女战士。谢桂珍隔着江水向战友们高喊:“姐妹们,别忘了咱们是中国人,绝不能投降,绝不能卖国!”

敌人向谢桂珍开枪,她的腿部中弹,倒在了地上。谢桂珍趴在苇丛里看到冷云她们打得十分英勇,子弹打光了,她们把枪砸碎,冷云带领七名战士手挽着手向江心走去。突然,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江心,掀起了巨浪吞没了她们……

不知过了多少时辰,谢桂珍对两个战士下了命令,“别哭了,你们赶快走!不要管我。”“连长,咱们去哪?”谢桂珍对她们说:“只要你们不当叛徒,不出卖咱们的祖国,到哪儿都有人收留你们!”两个战士听罢,将她藏在一个葡萄架下,找大部队去了。

那场战斗后,谢桂珍被抗联九军的同志们找到,大家把她送到医院。伤好后,她立即又上了前线。解放后,谢桂珍默默地过起平民百姓的生活。她从不向别人讲她的过去。不久,举家迁到沈阳。从此,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1982年,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她的名字被人刻在了烈士纪念碑上。老人家亲自来到牡丹江找到有关部门负责人。她说:“你们搞错了,我还活着!”

为志愿军英雄树碑立传

我与儿子关霄汉共同创作了报告文学《铁血军魂——180师在朝鲜》。

关于180师,从1982年起,国家陆续给健在的将士们恢复了英雄的名声。但是,世俗社会一直固执地认为他们在五次战役中不是英勇奉献,而是全军覆没,是耻辱。其实,180师就是一支鲜血凝成的军队。他们以自己的巨大牺牲,不仅掩护了兵团的安全转移,同时,换取了我军的宝贵作战经验,即在当时背景下,与美军作战不能搞大歼灭、大迂回、大包围,而是适合搞阵地战、防御战、小歼灭战。因此,才有后来一系列上甘岭那种类型的成功战例。

180师走出来的梁玉琳少将对我们说:“我们没有全军覆没,我们最后冲出来4000多人。我们也是胜利者。我们以11000人的兵力英勇抗击美军近10万兵力合围,并且成功突围。如果有可能,你们要写出真相。不能让后人们再误解我们。”接着,我们又采访了前180师郑其贵师长家属,老兵张泽石、王顺秀等十几位老兵和指挥员,最后,完成了这部书。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评价道,“这本书全面展示了志愿军180师在朝鲜战场上艰苦卓绝的斗争,颠覆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种种不实传言。对那些为了信仰和民族而浴血奋战的老兵,我们要表达深深的敬意。” 

2016年12月,这本书获第九届辽宁文学奖。

作者简介

关捷,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寻找英雄》《人民艺术家李默然》《铁血军魂—180师在朝鲜》《顺治迁都》《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等。

编辑:姜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