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这里不只有“移动的雕塑”还有一个“妈妈团”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毛雪梅/文 视频/阎亮)穿上防护服,她们是学生的送餐员、生活照料员;脱下防护服,她们是任课老师、心理疏导员,还是疫情防控一线的现场组织者……在学校封闭的20多天来,她们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却成为孩子口中“狠心的妈妈”。连日来,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移动的雕塑”感动了全国。其实,海大的“宝藏”不止于此,这里还有一支冲锋在一线,舍小家顾大家的最美“妈妈团”。


全身心投入 她们当起学生的“妈” 

“同学,你们不用担心,老师的衣服是新换的,我可以进来么?”“同学,尽量不要出宿舍门,打水需要到13层,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有打水需求的同学把水壶放到门口,老师去给大家打。”……大连海洋大学6号公寓14、15层楼道里回响着楼层负责人孙丹关心的话语。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孙丹的衣服经常湿透。由于每天要先保障为学生分饭,导致饮食不规律,让她的胃病再次复发,整个人蜷缩在床上身上冒冷汗,但她仍然坚持,“不想给学校添麻烦,我还能坚持,还有学生在等着我。”她对同事说。

12月21日,大连海洋大学吹响全员抗疫的号角,学校进入封闭状态。大学生公寓工作组实行楼层负责制,“妈妈团”争当表率,主动对接学生,深入寝室摸查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状态。力求做到精准管理、精细服务。

杨颖需要每天穿梭于4号公寓和6号公寓,她所负责的研究生中有一位“准妈妈”,这让她不自觉地去关注她,有时候一天能去6次她的宿舍,“她今天早上吃没吃鸡蛋”“今天降温,一会核酸检测她下来穿什么呢?”“她会不会想念家人了,情绪是不是稳定?”杨颖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位学生。她想成为这位“准妈妈”信任和可倾诉的人,度过这段特殊的日子。

为了“大家” 她们毅然舍掉“小家”

“如果我的学生看到他们的老师不在,一定会害怕,所以我必须要在。”说这话时,刘焕英的语气是坚定的,但其实,她是有机会回去照顾孩子的。只是,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她选择了后者。“这段时间我特别感谢我的好邻居们,他们经常轮流帮我照顾孩子。”12月24日,刚在学校投入“战斗”的刘焕英接到家人电话,4岁的孩子发烧了。听到这个情况,刘焕英急哭了,向领导请假想回家看看。但当学校领导层层审批同意她离校后,她得知孩子情况好转一些,却放弃了回家的机会,选择和其他老师一起继续在一线战斗。

第一天给学生上网课时,为了信号好,刘焕英坐在离门最近的地方。

穿上防护服,刘焕英是无微不至照顾学生起居和日常的“妈妈”,转身,她又成为“主播”,在给学生上专业课时,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教育学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更要着眼未来。要有家国情怀,要学会感恩……刘焕英在用她的方式缓解学生在隔离期间情绪上的波动。

学校封闭以来,李冬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在李冬看来,疫情之下,帮助学生戴好“心灵的口罩”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她在接到学校通知时,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给一岁多的孩子断奶,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也是孩子出生后,他们的第一次分离。

此时的“妈妈团”的身份,不仅是一位母亲,更是千万学生的“守护者”和“定心丸”。

她们是孩子眼中“狠心的妈妈”

“孩子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而我却不知如何作答,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高校教师,我们各自在岗位坚守,孩子有时候只好放在邻居家,我确实有点狠心。”刘焕英说道。

学生送的“新年礼物”。

“实在不敢和孩子视频,我的爱人是一名军人,家里只有我爸替我照看孩子,每次孩子指着床上的玩偶说,想妈妈了我就抱抱玩偶,当抱妈妈了,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孩子6岁,每天晚上都和我睡,从没离开过我……”孙丹说。

对于“妈妈团”来说,工作再苦再累都能忍,但对孩子的想念,却常常戳中泪点。不知道在多少个夜晚,“妈妈团”忙碌一天后,躺在床上,想起孩子不禁潸然落泪。“其实,不是孩子舍不得我们,他们比我们想象中坚强,是我们更脆弱。”李冬说。

抗疫一线的“妈妈团”。

学校封闭的20多天来,最美“妈妈团”用柔弱的身躯毅然扛起沉甸的责任,只为让校园早日恢复往日的热闹和喧哗……

编辑: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