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辽宁好人最美女性潘秀莲

深耕催化基础研究领域初心不改

科研的世界于旁人有多枯燥,对科学家来说就有多迷人。“烯烃”“催化”“极限”……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莲的生活喜乐,就是和它们紧紧连在了一起。潘秀莲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潘秀莲于2001年获得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博士学位后,赴德国弗朗和费界面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所继续深造。2003年受聘回到大连化物所,主要致力于纳米结构碳和氧化物多孔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基础的研究,包括合成气定向转化制燃料和化学品、甲烷的活化和转化、乙炔氢氯化制备氯乙烯(PVC单体)的无汞催化过程和温和条件合成氨过程的纳米催化作用等。

中科院包信和院士与潘秀莲研究员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创建了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的新催化过程,C2到C4低碳烯烃的单程选择性超过80%,而传统费-托合成过程低碳烯烃的选择性理论上最高为58%。同行称赞这一原理上的突破“将带来工业上的巨大竞争力”,是“低碳烯烃直接合成领域的里程碑”。

我国能源结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随着对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升,煤炭的清洁利用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进这一成果的工业化应用,他们尝试基础研究和放大研究“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为了提高过程的经济性,需要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烯烃的选择性,他们积极摸索,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2017年合成气定向转化制低碳烯烃的研究成果被《德国应用化学》以"Hot Paper"形式发表;另一方面,该团队与大连化物所的应用研究团队及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成了攻关小组,以共同推动该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经过4年协同创新,成功开发出首套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的千吨级全流程工艺,并完成了工业性试验,该技术省去了水煤气变换和中间产物合成等单元,工艺流程短,可显著降低工艺水耗、过程能耗。2020年9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中试研究装置进行了现场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和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概念原创、工艺技术先进、指标领先,开创了一条煤基合成气高效转化的全新技术路线,引领国际同类技术发展方向。

多年来深耕于催化基础研究领域的潘秀莲,始终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在学生和同事眼中,她性格内敛,对待科学问题严谨、执著;回归家庭之中,面对着两个女儿,她又是那般的温柔与娴静。“科学不分性别,但是由于女性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多重责任,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甘于坚守、永不言弃的决心,然后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潘秀莲说。面对“如果能再一次选择自己职业”的问题,她不假思索地说出“科学家”三个字。这颗初心,她从未动摇过。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