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
把初心使命刻在乡村大地上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智曼卿
春风拂柳,万物复苏。随着金普新区等地覆膜马铃薯、覆膜甜玉米陆续开始播种,拉开了我市今年春播生产的序幕。3月24日,记者来到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放眼望去,大田地上覆膜土豆播种接近尾声,覆膜甜玉米播种正全面展开。头戴五颜六色头巾的农家大嫂们正在田间笑语盈盈地播种,田垄上成片的农膜好似为大地覆盖的薄被,为乡村大地带来温暖,期待春芽早日萌动。
一位农民大叔正在给自家最后一块地的覆膜土豆播种,只见他用万能犁在前面犁出垄沟,后面的农民大嫂往垄沟里抓一把复合肥,然后把切好的土豆种放到施肥后的垄沟里,后面又有一位大嫂给下完种子的地垄上铺上农膜,农膜两边用泥土压住……这样就基本完成了覆膜土豆的播种。朱家村蔬菜技术员、农户张立志给记者算了笔账:覆膜土豆6月初可成熟采收,近几年每斤土豆收购价大约0.5元,一亩地土豆大概能卖近2000元,比种普通玉米强,但比覆膜甜玉米的收入还低一些。
他指着不远处正分工合作播种覆膜甜玉米的农家大嫂们,对记者说:“她们正在播种的是按穗卖的甜玉米,现在开始播种,6月末7月初就可收了。去年的收购价每穗达到一块一二毛钱,一亩地能卖3000多元。早春覆膜土豆、玉米采收后,下一茬地里还可以再种秋菜或者继续种甜玉米。一年种两茬,累是累,但收入不错。”
朱家村曾以土豆、萝卜、大白菜等露地蔬菜生产为主,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万元。近年来,凭借覆膜、提前升温、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朱家村的农户们通过提前上市期、巧打时间差、调节农业结构等方式,不仅发展高附加值较高的覆膜土豆、甜玉米等农产品,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樱桃产业。传统农业与设施农业双向发力,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
“我们村5300亩地,通过适时调整、合理规划、长短结合,在保证1000亩左右的高效传统作物品种同时,大力发展温室、冷棚、露地大樱桃产业,如今规模已达4000亩。大樱桃的上市时间可以从每年的3月末持续到8月份。”作为我市唯一来自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朝治告诉记者。
一旁的张立志接话道:“我这个蔬菜技术员现在也快成了果树技术员。我把家里20多亩地进行‘分工’,一部分种大樱桃;大樱桃‘农闲’时,我也没放弃优势和传统,用4亩地继续种冷棚蔬菜,经济效益都不错。这不,全市最大的大樱桃批发市场就在我们七顶山街道老虎山村,通过市场和电商,七顶山大樱桃能卖到全国各地。干农活儿累是累,但只要收入好,大伙儿心里美着呢。”
朱家村曾荣获“省级民族团结模范村”“省级文明村”等光荣称号。随着村民物质生活的节节高,体育文化生活也有滋有味、红红火火。记者随着朱朝治沿着平整宽敞的柏油路进入村子,在村中心地带一片开阔绿化带中间看到一只金色的“海东青”雕塑,雕塑底座上写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醒目大字。“海东青”四周则是用草木和排水渠围成的一片休闲广场,平整的石板铺成步道和休闲活动区域,两侧种植着各种花草和观赏树木。广场内建有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体育器械锻炼区,广场中心专门用光滑的石板铺成了村民“大舞池”。这是朱家村2017年将一处废弃的鱼塘改建成的占地56亩、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的文化广场。近年来,这儿已经成为过上火红日子的朱家村及周边村民们进行体育文化活动最“嗨”的场所。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朱家村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朱朝治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实实在在的理解。他说,每个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里、扛在肩上,一心为民、攻坚克难。首先要做好规划和定位,绝不是种什么、卖什么那么简单,而是要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治理等的全面全方位振兴,尤其要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用现代科技、长远眼光,因地制宜进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加公平地惠及农民群众,让更多农业专业人员在涉农地区工作或从事农业产业,切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