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发布】重磅官宣!大连城市新规划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温笑权)国土空间规划如何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构建“大连都市圈”开放循环格局?4月15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刘东立,新闻发言人、副局长韩景介绍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


贯彻“一优三高”理念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连深入贯彻“一优三高”(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理念,加快建立符合大连实际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开发保护底线。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优先为基础,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自然保护地、国家公益林、水源保护区等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应划尽划,确保生态红线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生态屏障不断稳固。“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工造林沿海防护林纵深体系建设20.7万亩,全市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0%,森林蓄积量达到1560万立方米。海域及滨海岸线保护得到加强,重点实施普兰店湾、复州湾综合整治修复,有效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


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3040平方公里。开展“大棚房”清理、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查整治等重大专项工作。


坚持精明增长、睿智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用地审查报批上,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力做好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工作。“十三五”期间,获国家和省政府批准项目用地169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400公顷,实现对长兴岛恒力石化、太平湾港、海绵城市、地铁5号线、大连中部通道和新体育场改建等重点项目应保尽保。大连湾海底隧道、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梭鱼湾专业足球场等项目已核发规划许可、开工建设;大连新机场、太平湾港区、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用海手续办理取得进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高品质建设布局


落实《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生态优先、美丽大连”战略,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城区周边的山水景观资源,建设类型多元的郊野公园群,建成马栏河运动公园、泉水河公园、金普新区卧龙河公园、翔凤河公园、高新区磨盘山郊野公园、金石滩植物园、高新区火炬体育公园等,构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公园体系。利用现状公路将特色小镇、旅游景区、森林公园等绿色资源串联和滨海路共同形成“一脉两带三廊,多环串联枝脉渗透”的市域半山漫道系统。


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18年以来,规划建设医院项目4个、学校和幼儿园32个、配套菜市场12个,配套规划物业管理用房、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环卫设施总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保障一大批民生项目落地。


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深度挖掘。积极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顺利通过省政府批复,东关街、旅顺太阳沟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公布两批历史建筑名录76处、95栋。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入选国家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通风廊道专项规划、钻石海湾地区城市设计、机车厂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城市设计等,已通过市政府批复并向社会公布。


坚持高水平治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法规体系


发布实施《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相继出台《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大连市历史名城保护条例》《大连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大连市城市设计导则》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加快建立符合大连实际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大连成为国内首个出台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的城市。


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历史地段规划、东关街改造规划以及石灰石矿概念规划、梭鱼湾概念规划、辽渔转型升级概念规划等规划,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十四五”时期,大连市自然资源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全力做好重大项目规划资源要素保障工作,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大连2049》为统领,细化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并为“十四五”时期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


优先保障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大工程项目


重点保障科学城建设空间需求,完成梭鱼湾商务区,凌水湾总部经济区规划。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打造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发源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引领大连实现创新能级、产业能级、城市能级跃升发展。


重点保障陆海空重大交通设施、对外开放平台项目空间需求


包括金州湾国际机场、新机场中线主通道、跨境电子商务区建设、庄岫铁路、太平湾疏港铁路、渤海大道一期工程、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工程、地铁4号线1期、地铁1号线三期等重大设施建设。


全面保障绿色发展重点工程空间需求


包括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工程、庄河抽水蓄能电站等清洁能源产业,转角楼水库与英那河水库连调改扩建、卧龙水库等重大供水工程,三台乡湿地、英那河湿地恢复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金普新区、西中岛危废处置工程,红凌路、拉树房再生水建设等,全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好基础。


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要求,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战略谋划大连城市发展目标


按照《大连2049》的战略指引,将大连建设成为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东北振兴的战略门户,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新策源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名城。


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严守生态底线。规划以流域作为生态单元,以河流作为构建海陆联系的生态廊道,形成“一脊一带八脉多廊”的生态网络格局。构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组成的五级公园体系,依托城市街道、河道蓝网、生态绿网,建设蓝绿交织的绿道系统,串联各类绿色公共开敞空间,至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0平方米,全市绿道长度不低于300公里。


推进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开展大连湾“蓝色海湾”综合治理,后盐矿区等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蛇岛“生态海岛”保护等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大连湾入口湿地等湿地系统修复,春柳河、周水河等水体生态修复以及土壤污染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全域全生态要素的系统修复工作。


坚持海陆统筹。规划以岸线为轴线,以港口为依托,以海岛为重要支撑点,构建“一核、两岛、一带、两区”的海洋发展格局。优化海岸线利用结构,依托大连漫长的海岸线资源,实现“岸绿、水清、湾美、滩净”的大连美丽海岸带。逐步提高生态岸线、城市生活、旅游岸线比例,保障港口等重大战略项目岸线利用。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35%以上。


促进城乡要素高效配置


构建“大连都市圈”开放循环格局,规划对外构建1.5小时都市圈,推动城市跨区域的战略协同,对内打造“中心城区-都市组团-镇-村”的城镇体系,引导中心城区建设和城镇圈形成。中心城区依托大连湾和金州湾,集聚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强化中央活力区能级提升,同步推动旅顺城区和普湾/普兰店城区的南北两翼建设发展。中心城区外围以城镇圈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支撑城市功能跃升,规划构建包含制造业空间、创新空间、服务业空间的产业空间体系,设置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社区,关注产业转型提升,强化产城融合,增强土地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同时,预留集中的生产性服务空间和生活性服务空间,提升“大连服务”能级和水平。


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大连作为“海、陆、空”三港门户枢纽的优势,提升金州湾机场服务能级,强化金州湾机场、大连北站、大连站与轨道交通衔接,强化枢纽互联互通能力。突出骨架路网引导空间发展,规划沈大城际铁路,新增轨道快慢线、高速路规模,改造扩建国道、省道。


构建特色化、均等化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充分考虑人口需求特征,打造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15分钟生活圈,至2035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突出高等级设施建设,在青泥洼、金马路等老城区提升设施品质;增加七贤岭、空港新城、大连北站等新建或紧缺地区文化、体育、医疗等高等级设施,推动职住平衡。


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与传承大连历史文化脉络,构建以“两核、两轴、多点”为主体的市域总体保护结构,并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凸显大连独有的山海关系、丰厚的历史风貌。推动我市2个历史城区(大连、旅顺历史城区)、2个历史片区(旅顺旧市街、金州古城)、4片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广场、东关街、胜利桥北、太阳沟)、2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南山、化物所、凤鸣街、连锁街、人民广场等)历史文化传承。同时建立健全规划落实的推进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编辑: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