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大连篇章”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近年来,大连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两先区”奋斗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潜能,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增多,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乘势而上开启大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也进入攻坚期。抓住机遇,大连就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意识,切实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要按照我市“十四五”规划部署,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有限资源配置到高效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特别要看到,当前,我们虽然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大于挑战,将为我市加快振兴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高质量发展必须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大连发展高度关注、谆谆嘱托,从“两先区”到“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再到“六项重点工作”,一以贯之的是对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期望和要求。我们必须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更加注重突出根本宗旨,更加注重突出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突出忧患意识,把增进全市人民福祉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紧紧抓住制约大连振兴发展的主要矛盾,用新发展理念这把尺子来量出工作中的短板,该调整的调整,该纠正的纠正,加快补齐短板、加固底板、拉长长板,不断打造大连竞争发展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大连产业、资源、科教、生态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内需潜力和雄厚产业基础,有能力发挥自身功能优势,更好为全国的生产者匹配消费需求,为全国的消费者匹配应用场景。我们要深刻领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要素高度集聚、高速流动、高效配置,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大连作为。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要求我们始终在高质量发展的话语体系中思考问题,这样就能不为一时的指标波动而惊慌,不因暂时的困难压力而畏惧,不被外部议论所干扰。面对竞争,我们要克服狭隘片面的发展观念,善于用新思维看待新事物,以新方式应对新常态,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简单地比速度之快慢、比体量之大小,而要比产业的高能级、产出的高密度、创新的高水准、人才的高层次、服务的高水平、环境的高品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大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四五”时期,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需要我们瞄准发展目标,拿出“站在世界地图前谋发展”的大局视野,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全市各级干部要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树立“敢闯无人区、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精神,放飞想象,放手一搏。大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敢拼敢闯、乘风破浪是被植入血脉基因的。广大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好宝贵的城市精神,把拼劲儿、闯劲儿、冒险精神、包容性格都释放出来,发达地区敢想的,我们也要敢想;发达地区敢干的,我们也要敢干;我们还要结合大连优势,练就独门本事。要高水准对标上海等地区的先进经验,找差距、补不足,使大连成为思想解放的高地、创新突破的先锋。

思想解放引领行动突围。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高质量项目助力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市谋划储备“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2500个以上,总投资规模达2.5万亿元。“十四五”时期,大连将按照中央部署和省里要求,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石化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改造升级“老字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壮大“新字号”,建设东北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按照省委和市委部署,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汲取振兴发展的前行力量,以“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大连应有的贡献!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