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洲:当年偶然入行 如今感恩命运

文/记者 徐虹 图由受访者提供

“1976年参加工作,2019年正式退休,其间,考古工作的经历让我有一种一生都在路上的热情,与此同时,令我更加感知、尊重和敬畏自然。”63岁的王嗣洲是旅顺博物馆研究员,4月25日,在他的书房,他回忆了自己偶然进入考古领域工作40余年的点滴往事,并感慨命运安排他将时光献给这个冷门的专业,如今,需要感恩的是自己。


懵懂入行

高人激发了他的职业理想

1976年,家住旅顺的王嗣洲刚中学毕业,对博物馆到底是做什么的,没有任何概念,却突然接到街道通知,让他去旅顺博物馆报到。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小时候去参观过旅顺博物馆,一切都懵懵懂懂的。”就这样,不到20岁的王嗣洲从博物馆讲解员开始了职业生涯。

1978年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时,王嗣洲只是旅顺博物馆考古组的一名组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几位老专家来到博物馆。“当时,我们从库房里拿出不同年代的青铜器文物,准备打开文物盒,让北京的老专家们来进行年代鉴定。令我惊讶的是,当我把文物盒送到老人家面前,刚一打开,几位老人家只看了一眼,立即举重若轻地对我说:‘小伙子,这个不用打开了,这个西周的;小伙子,这个也不用打开了,这个商代的;还有那个,那个是汉代的。’”王嗣洲回忆道。

当时,刚刚20岁的王嗣洲立即对眼前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心生敬意。“老人家们接人待物谦虚、质朴,在鉴定古文物时,何以如此自信、从容?于是我想,一定是几十年的田野考古经验和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成就了他们的笃定。”

此后,王嗣洲开始真正珍视自己的工作。此后经年,毫不懈怠。“标新立异,一直在路上,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从那时起成了王嗣洲的座右铭。


热情执着

善于在学术领域提出新观点

信念一旦被激发,热情便无法阻挡。1980年,王嗣洲参与发掘辽宁凌源城子山红山墓,为学术界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及红山玉器从地层上找到了科学依据,为此后纵深研究红山文化奠定了基础;1981年到1983年,作为主要业务人员,参加辽东半岛大连地区境内的文物考古调查,为辽东半岛暨大连地区文物考古工作和考古学深化研究,作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早年下田野时,王嗣洲清醒地知道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参加1980年国家第二次文物普查之前省里开办的培训班、1985年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深造学习,他为自己的热爱,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1990年以后,王嗣洲还先后参与发掘了庄河北吴屯、瓦房店三堂、旅顺大潘家和北海王家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参与了瓦房店东风水库淹没区的汉魏晋墓等一系列大连地区主要考古发掘工作,在学术界产生深刻影响。2008年到2010年逢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时的王嗣洲作为专家带领年轻一代全程参与,顺利圆满完成普查任务,获得好评与嘉奖。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王嗣洲说,从1980年开始,每一次参与遗址考古的机会,他都格外珍惜,同时学习大量资料,撰写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每次做研究之后,写论文时,他认真思考,不断形成自己的新观点。“30多年前,在辽大学习时,我就想,大家都研究大连地方史,我得创新,那么我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呢?慢慢地,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辽东半岛暨东北亚史前考古研究。”

2004年,王嗣洲以职业的敏锐,在辽东半岛征集了几十件(套)清代磨盘收藏于旅顺博物馆。

雕刻时光

真正热爱的事必须得慢慢寻找

“一个人的一生,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必须得慢慢寻找,急不得。”这是王嗣洲的心得。正式退休后,他笔耕不辍,经常用简洁易懂的文字来诠释文博领域的专业知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近。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会通过文物来贮存信息,展示特色。也可以感知当时的人是用怎样的心,去面对当时的每一个瞬间。走近文物,我们会更加敬畏时光、尊重生命。”在王嗣洲看来,文物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可以因其贮存和携带着的先人智慧和信息,让后人不断获益。

老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升对老物件的认知以及在收藏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王嗣洲介绍,老人家一般都会存有一些老物件,如果是祖辈传下来的,自然是传家宝,是家族成员情感绵延的寄托;如果这个老物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比如民国的瓷器、家具,流传到现在就更值得后人珍惜;还有一类老物件也很有意义,比如手把犁,从古到今中国农村家庭都有这种东西,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在老农的仓房才可以看到。“而就是这不起眼的手把犁,曾经是一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见证,也是一种传承的象征;包括民国时的文物,现在也越来越被大众收藏爱好者所重视。收藏老物件,就是雕刻时光,老友们如果有闲暇时光不妨深入了解这个领域,但不可盲目,也千万不能只是参照书本,按图索骥,这样容易陷入误区,而是先要悉心学习,慢慢介入。文物背后的母题,是文化,而对文化的追求和探索,只有起始点,没有终点。这一点人人都不例外,就比如,在生命与历史面前,我们都是永远的小学生,而唯有空杯才是进步的前提。”王嗣洲感慨道,自己一直在路上,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愿意不断去探索。


编辑:姜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