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个照就支付了” 为何仍有大量未成年人躲开游戏监管?

人民网成都5月25日电 (记者宋豪新)“小孩跟我说给我拍个照片,让我笑一下,我不知道这就是人脸识别支付。”近日,一位家长在给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致电时,如此解释孩子游戏非理性消费的原因。

作为一种娱乐与社交方式,游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Z世代”年轻人的文化产品。据统计,2019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既成为网民崛起“新势力”,也成为网络护航的重要对象,游戏防沉迷更是未成年人网络护航的重要内容。

立法护航 防沉迷步步收紧

2019年国家已要求企业进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消费进行严格控制与规范。今年6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将正式施行。《保护法》新增设了网络保护篇章,关于网络游戏有若干条例。

立法修改加码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保护,为何仍有大量未成年人突破“保护层”,躲开游戏监管的情况?

为揭开此谜底,记者特意走访了国内一线游戏厂商腾讯的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

未成年人保护迈入深水区

90后客服小何正在对一位退费用户进行回访:“我理解您平时工作也很忙,但还是建议您每天抽出五到十分钟时间跟孩子打打电话,让孩子知道您除了成绩以外也关心他平时的生活。有了沟通以后,孩子和您才会建立信任。”

小何处理的这个案例是:孩子偷用奶奶身份证注册游戏,还骗取奶奶帮助他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家长已经申请过一次退费,但孩子不久后再次进行游戏消费。据此,小何判断家长和孩子间应该缺乏日常沟通,于是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

“目前来申请退费的用户,95%以上都是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信息进行消费的情况。”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李静称:“腾讯未成年人保护也因此迈入深水区,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

为此,腾讯在2020年6月,在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甄别。目前,平均每天有545万个帐号在登录环节、1.5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了“人脸”。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约91.5%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支付环节79.4%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尽管拦截有一定效果,但我们发现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确实不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无法100%杜绝这个问题。”李静补充说道。

齐抓共治 家长是第一守门员

国家立法护航,企业技术加持,未成年人钻空子频堵不住,归根结底还是各方协力尚未达成。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伶在谈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治理时提到,中国在立法、司法和政策层面都作出了巨大努力,“但学校和家庭相对薄弱一些,尤其是家庭,还有进步空间。”

《保护法》在网络保护篇章中指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监护人需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背后有家庭结构、城乡差异等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未成年人的自主性、家庭保障的关键性,依然是解决此问题最重要的板块。

编辑:谭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