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孙超摘得“白玉兰奖”

“纪录片的终极目标,是向人类传达真善美”

(孙晨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当一个孩子痴迷于一件事,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和创造力?在纪录片《小小少年》中,观众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上线3周以来,这部纪录片在B站获得9.8分的评分。6月10日,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礼上,《小小少年》荣获“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正是大连理工大学2007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孙超。在孙超看来,《小小少年》是一部她和片中的小小少年们一起,用热爱打造的生动而美好的真实记录。

在大连理工大学读书时,孙超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对记者这个职业满心崇敬。为此,立志做记者的她,在大学期间做起了各种实践,担任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去现场采访、编辑制作新闻短片……渐渐地,两三分钟的新闻短片似乎不能满足她对深度报道的追求。离开大连理工大学后,孙超到美国爱默生学院纪录片专业求学,专业化的学习让她深刻体会到了纪录片强大的生命力。“纪录片填补了我未知的领域,打开了全新世界的大门,那种感觉让我很向往。”

带着对纪录片事业的坚定,孙超毕业回国加入中央电视台,参与导演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纪录片。在《创新中国》中,她第一次感受量子力学的魅力;在《中国淘宝村》中,她又见证了电商的艰辛与收获……每一次拍摄,孙超都会尽情享受那些全新而又陌生的体验。

“我和团队一直想做一部关于小孩子的纪录片。”2018年,孙超和团队在纪录片领域已经小有成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儿童成长教育题材。“00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说法不一。我也很好奇,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他们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希望用镜头,把这群有个性的形象真实地展示出来。”恰好,B站带着拍摄“小小少年”的想法找到了孙超,双方一拍即合。

6集,6组孩子,辗转6个省份拍摄,历时两年零3个月,“小小少年”终于从四个字变成了6段精彩的人生故事。纪录片的成功固然让孙超欣喜,但更让她满足的,是拍摄过程中的收获。与孩子们的接触,又为她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积累拍摄素材,抓取那一瞬间的精彩,孙超和团队每天都要拍摄8小时以上。拍摄第一集主人公小云儿,每天凌晨3点半就要开始准备,只为拍到妈妈4点半出猪肉摊时,小云儿在摊位上帮妈妈一起忙碌的身影;拍摄主人公殷然时,孙超经常在夜晚走进南昆山,在一片漆黑中跋山涉水。

等待,是拍摄纪录片的常态。两个小时的素材中,往往只能找到几十秒可用的画面。尽管每天的拍摄量很大,但一整天都拍不到有用素材的情况还是经常发生。此时,作为总导演,孙超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延长拍摄时间的决定。“我相信,只要我们再多撑一会儿,老天总会赏给我们一些东西。”孙超说,“当那些或是精彩,或是感动的瞬间出现时,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对于拍纪录片,孙超的内心始终坚定:“纪录片的终极目标,是向人类传达真善美。如果是记录苦难的现实,那我希望用镜头让苦难的人能得到关注,不再苦难;如果是记录美好,我希望这个美好能影响更多人创造美好。”

编辑:姜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