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来自西南联大的“九零后”

他们与刚故去的许渊冲是同窗,他们和后代为大连的建设奉献了青春

记者 徐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于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这之前的6月6日下午,大连市北京大学校友联谊会邀请在连的西南联大校友后人和兄弟高校校友,共150余人一起观看了《九零后》,这部近日上映的影片中,许渊冲还和其他15位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讲述西南联大的往事。大荧幕上,许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时光被永远铭刻。

作为西南联大的后辈,北大校友对影片有特殊的期待。日前,大连市北京大学校友联谊会会长郭世涛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组织校友集体观影的初衷:共同穿越80年时光,去寻觅大师们的青葱岁月。

我们身边的西南联大老前辈

“原计划,我们要邀请99岁的西南联大校友、大连理工大学离休的张义燊老师一起观影。6月初,张老和老伴儿刚搬到旅顺的养老院居住,出行不便,所以我们提前录了一段张老的讲话视频,分享给大家。”郭世涛回忆,视频中,张老讲述,自己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1945年,参加青年远征军到印度,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训练基地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然后回国。抗战胜利后回校复学,1946年联大解散后回到北大,转系到数学系学习,1949年毕业来到大连工作、生活。

“当时,大家都为自己身边就有‘九零后’西南联大老前辈而振奋。大家以热烈掌声表达对张老和老伴儿的祝福,祝愿二老健康长寿。当天,95岁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原副所长陈庆道学长也与我们一起观影。陈学长与张义燊老师同为‘九零后’,在北大时,他俩还曾在一个宿舍生活过。”郭世涛感慨,不论是影片中的前辈,还是身边的前辈,都给大家带来太多感动。

在连的“联二代”缅怀父辈的赤诚与纯粹

郭世涛告诉记者,作为“联二代”,75岁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郑斯宁与《九零后》创作团队及部分看过电影的西南联大后代也有互动、交流,回忆起父亲以及那一辈人,郑斯宁在现场坦言,最难忘怀的是父辈的精神,那份赤诚与纯粹,如今想来,仍甘之如饴:“家父郑汝骊1936年考入燕京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辗转到昆明,加入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承认燕京的学分,父亲直接转入联大化学系三年级,1940年毕业。他那个班有许多牛人,其中包括中国量子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院士。”

“我们都有责任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和传统发扬、传承下去。”郑斯宁曾对《九零后》的创作团队说:“感谢你们再现西南联大那段历史,将其展示给公众,留给后人。”创作团队表示:“我们希望西南联大的故事可以润物细无声,滋养后辈。”通过郑斯宁的分享,大家也了解到:影片主人公之一、今年99岁的“两弹功勋”王希季院士与大连及大连理工大学亦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是王老1950年回国工作的第一站,在大连工作了5年,1955年调往上海。他的女儿王庆苏1952年在大连出生,王庆苏从小常听大人们说大连如何好,苹果是成筐买的。”郭世涛介绍,三年前,郑斯宁和同为“联二代”的王庆苏互加了微信好友,步入古稀之龄,都会怀念自己出生和成长过的地方。通过微信交流,郑斯宁亦感受到王庆苏身上浓浓的大连情结。

北京大学诸位校友一起探访99岁的西南联大老前辈张义燊老人(左三)。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