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井子区打造“科学家特区”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

——我市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张玮炜

在甘井子区,“大连化物所甘井子‘科学镓’双创基地”(以下简称“甘井子基地”)和“甘井子区科创中心”可谓是“双创”工作的核心载体。打造“新型产学研研究院+综合性众创空间+功能型服务平台”的大型科创综合体,已成为甘井子区“双创”工作的法宝。

田勇涛在入驻“甘井子基地”之前,经营着一家涂层材料企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甘井子基地”负责人交谈时得知,中科院化物所芳烃综合转化研究组组长许磊的纳米催化材料项目待企业推进产业化,于是,中科一然未来(大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此成立。经过技术研发,可以吸附并消灭病毒的“康来布”问世。在“甘井子基地”协助下,公司首先将“康来布”应用于口罩生产,还与多家空调企业达成合作,准备向室内空气消杀、一次性过滤消杀领域进驻。

“甘井子基地”一期自2018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充分发挥甘井子区的产业、市场、资源优势和大连化物所的创新、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开展高层次创新载体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在甘井子区创新创业,截至目前,一期2400平方米物理空间利用率达100%,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等大健康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创新创业创投生态体系愈发完善,已入驻39个项目,孵化公司3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引进研究员、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0余人,新增就业170余人,累计营收达1.3亿元。“甘井子基地”围绕大健康产业开展人才引进、项目孵化、产业培育、创业服务等,努力打造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

中科禾一(大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甘井子区科创中心”,主要研发系列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提质增效型生物刺激剂类产品,植物疫苗系列产品已在全国累计推广100万亩次以上,在10余个省份得到应用。

“我们公司创始股东有大连理工大学的校友,校友情结是我们在这里落户的原因之一。”董事长曹海龙告诉记者,让公司下定决心落户的主要原因,还是甘井子区的“双创”氛围以及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各项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2020年6月公司入驻以来,在政策申报、市场开拓、投融资对接方面都得到大力帮助,区发改局和区科工信局不定期走访调研,指导公司进行政策申报材料修改,仅在2020年下半年,就帮助公司申报了10余项省市区科技政策奖励及补助。

曹海龙提到的“校友情结”所言不虚。“甘井子区科创中心”是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地方政府成立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以校友为主体的高水平科创平台,它的“前身”是已孵化数十家校友合作企业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众筹项目“峰岚杯咖啡”。甘井子区主动引入“峰岚杯咖啡”,并进一步升级为科创中心,成为发展校友经济的策源地。作为“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的承载平台,“甘井子区科创中心”吸引全球校友在甘井子区创业、就业,吸引教授科技成果在甘井子区转化落地,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等各界资源,打造以校友为主体的开放、包容、融合的创新创业社区,构建高水平、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体系。目前,科创中心中试基地改造工作已经完毕,10余家装备制造类企业已入驻开展经营。

甘井子区把“甘井子基地”和“甘井子区科创中心”作为科学家的特区,由企业、教授团队、科创中心或基地三方组建联合研究中心,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原则上各个研发团队拥有完全的经费使用权,从而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各研发团队在科研方案、技术路线、人员等方面也独立自主决策。近年来,甘井子区提出“3+3+x”的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依托“甘井子基地”和“甘井子区科创中心”,通过组建联合研发中心、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等方式,有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自2020年甘井子区成功申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至今,已拥有“双创”载体和研发机构总计12家;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孵育瞪羚及种子、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已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共计1206项,今年上半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8.08亿元;合作金融机构达10家;新增就业岗位15723个。自2017年以来,甘井子区政府为支持创新创业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2021年惠企政策已兑现8300余万元。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