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阵地的红色传人张云晓

于强 吴霁融

张云晓,1922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3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离休。

张云晓曾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勤务兵、宣传员、师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外长山要塞区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他曾荣获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勋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等。

张云晓的家乡在一个大山沟里,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7岁时母亲饿死在带他讨饭的路上。幼小的他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吃尽了苦头。为了不再受欺侮、不再挨饿,他赤着脚跟着红军队伍跑了3天3夜,被红军接纳,成为了一名“红小鬼”。在革命的队伍中,他深感不识字的窘迫,便下定决心要学习文化知识。无论是在行军的途中,还是在宿营的路边,他一学就是几十年,从一名“红小鬼”成长为一名宣传阵地的红色传人。

长征开始后,年仅13岁的张云晓跟随部队三过草地、翻越多座雪山。稚嫩的身体、幼小的心灵始终坚信“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党能够领导我们走出雪山草地、过上好日子的”,这个动力像奔腾的洪流一样,推动着红军战士奋勇向前。张云晓说,长征是一所精神宝库的最高学府,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教科书。他始终带着这种信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辉革命历程,教育激励官兵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张云晓痴迷地工作,也痴迷地写诗。1983年离休后,他更是满腔热忱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独特经历和视角,写出了以歌颂长征、歌颂人民军队为题材的大量诗歌,倾注了他朴实真诚的情感。先后出版了《一个红军战士的诗》《红宝石之歌》《朝阳与浪花》《漫长的足迹》《红色旋律》和《诗的红飘带》等诗集。

从1985年开始,张云晓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大连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的重要成员,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为大连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和驻连部队做过数千场革命传统报告,听众超过150万人,每当他讲述人生的经历,特别是讲到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壮举,都会让很多听众感动得热泪盈眶,给人以上进的力量和勇气。

2001年6月,已经咳血两周的张云晓也没有间断作报告,住进医院四天还“溜”出来讲了三场。由于病情过重,7月他做了肺癌手术。手术后,由于声带神经受损,他的嗓音变得沙哑。他非常难过地说:“我是一个红军宣传员,一辈子靠着洪亮的大嗓门去唱歌、去宣讲、去工作,现在嗓子变成了这样,失去了战斗的‘武器’……”尽管如此,在2005年至2006年,他还是作了30多场报告。张云晓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先后数十次受到表彰奖励,2005年还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