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书写中国海洋牧场“大连篇章”

——为高质量推进大连“两先区”建设贡献“蓝色力量”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智曼卿

禀赋优良,科研赋能,全力投入,持续推进。“十三五”以来,大连市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个,示范区数量占全国16%。全市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总面积22.7万亩,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辐射带动海洋牧场面积达500万亩,实现水产养殖年产量182万吨,年产值260亿元。目前,大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和增殖放流规模均居全国城市首位,海洋牧场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续推动人工造礁、增殖放流、品种更新等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努力打造“蓝色粮仓”。

丰收开局 喜迎建党百年

今年夏季以来,大连沿海很多垂钓爱好者都钓到了1米多长的带鱼、二三十斤以上的大鲅鱼、黄条鰤等大型鱼类,这多年罕见的现象让很多渔民“预判”:今年“开海”后捕捞渔船肯定能丰收!结果证明事实果真如此。今年,大连海域不仅大鱼多了,而且裙带菜、海带菜、牡蛎、海参、虾夷扇贝等海产品也喜获丰收,价格普遍较前几年有所上涨。从十几年前在全国率先探索海洋牧场这一模式开始,由“猎捕”向“耕海牧渔”、由“无度索取”向“有序利用”的转变在大连不断深化、升级。如今,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作为我国三大经济海藻之首,海带无论在沿海还是内陆都是广受欢迎的海产品。大连市作为我国海带主产区之一,预计2021年产量超过3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优质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是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基础。2021年9月,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国主流权威媒体报道了由中科院海洋所和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的高产、优质杂交海带新品种“中宝1号”,在大连旅顺口区培育成功。这是中国目前唯一用单倍体克隆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海带新品种,这种新型育苗方式产出的海带相比普通方法可以增产20%以上,出成加工率比普通品种高10%,比普通海带收割期延长15天,将“推动我国海带良种产业化发展”。

凭借着优良的天然禀赋,加上大连海洋渔业人不断向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进取,大连海洋牧场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持续的海洋牧场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大连市渔业增产增收,为打造大连海洋经济中心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上半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连渔业产业保持稳中有升发展态势。截至9月底,全市渔业产量184.6万吨,比去年同比增长6%;渔业产值29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连海洋牧场用产值、产量双丰收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生态优先 海洋牧场行稳致远

大连坚持生态优先、环境友好,以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为契机,充分兼顾海洋牧场的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在全市范围内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同时,注重种业发展,着力源头管控;坚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推动种群资源主动修复;积极调整养殖结构,建立健康养殖模式,推动大连海洋牧场建设健康、可持续。

今年5月起,在大连海洋大学的技术支持下,位于长海县大长山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大连壮元海生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参胆套养”的试验。“海胆吃海带、裙带菜、龙须菜,这些食物我们人类也吃,因此,在这片开放、洁净的海域养殖的海产品可以说接近纯天然。我们发现,海胆的排泄物能为海参提供有益的养分,两种生物构成了循环生态,这种方式如果成功将会节省大量人力,提高单位水体的经济效益,促进苗种成活率提高。”该项目海上负责人黄长海介绍。大连壮元海生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12年以来,在黄海北部大长山岛北部海域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投放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健康海珍品苗种,在海洋牧场开展海洋生物生息场所修复与优化,恢复受损海域生态环境。选择适合海域人工鱼礁礁型、科学选址及合理布局及投放,最大限度发挥人工鱼礁功能。同时,建设海洋牧场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平台,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因子在线监测和海域环境监测。通过定时的水文环境监测、水化学环境监测,对海洋牧场区域水温、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等环境指数进行动态监测,掌握海域环境变化情况,对目标海域水质环境和沉积物环境作出评价与分析,掌握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为实际生产提供海洋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动态的实时预报和预警,对海洋牧场全部海域进行监测,为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海洋牧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示范区建设使得海域环境得到改善,生物资源得到恢复,通过结合休闲垂钓区的规划和建设,助推了当地休闲渔业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海域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海域内海珍品的质量,产品市场价值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示范区预计渔获量提高30%。”壮元海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

壮元海公司所在的长海县是全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最多的地区。多年来,长海县坚持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打造多业态、多品种、多元化的海洋经济格局,全力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县建设。今年,到长海县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复查工作的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的专家们指出,长山群岛为中国海洋牧场中“海洋生态环境最好、距离大陆最远、海产品品质最优”的区域。

大连已初步形成了以长海县为先导,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格局。

当好“排头兵” 建设“两先区”

大连坚持科技引领,技术创新,增强海洋牧场的科技动力,确保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辽参之都”普兰店区皮口街道平岛的“鑫玉龙”海参科学馆暨智慧水产数据中心,看到这里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大数据中心、全产业链K5沉浸式空间展示、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科研成果展示、刺参全产业链体验空间等,人们很难将这里和传统印象中的“养海参”联系在一起,俨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科普、科研、产业展示中心。这里主要展示了该海洋牧场坚持陆海统筹、三产合一发展理念,统筹规划集现代辽参产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海岛综合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好国内首个海参智慧岛的布局、规划和具体实践平台。作为国家及海洋牧场建设单位和大连辽参增养殖代表企业之一,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年产值突破3亿元的综合苗种繁育、鲜活海参增殖放养、海上设施养护、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科研开发与产品营销为一体的海参全产业链发展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了三产融合、陆岛统筹发展的辽参产业示范园区。据介绍,该中心是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以智能检测与感知控制的先进传感设施设备为载体,以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为手段,集成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众享的刺参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现代农业区块链架构,助力解决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导科学生产,提升生产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通过数字化和‘5G+工业互联网’等的建设,我们的海洋牧场正在逐步实现全产业链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3.2万亩海洋牧场实现了可视化管理、水质及气候实时监测,形成可自主分析的智能化专家诊断系统,能更好地提前预知养殖风险,降低灾害发生,为海参产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大数据分析报告。”鑫玉龙公司相关负责人魏东介绍。

大连不断提高海洋牧场管理与服务智能化水平。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与大连海洋大学联合建设了“大连市海洋牧场数字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现平台已陆续接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市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个,总计11个站位的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实现海洋牧场监测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数字管理服务能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创新海洋牧场建设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大连首次向社会推荐了10种人工鱼礁基本礁型,为海洋牧场构建模式的突破探索了新路,集中解决了一批大连相关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

全市各级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海洋牧场建设单位、渔业企业均积极加强与中科院、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专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海洋牧场科技研发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规划建设、技术标准、效果评估、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

根据《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到二〇二五年,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全省排头兵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时期,大连市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规划引领的原则,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建设将为高质量推进大连“两先区”建设贡献“蓝色力量”!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