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祀新“民俗”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丁一)11月5日,是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寒衣节前夕,大连多个社区开展了以“绿色殡葬”为主题的文明祭祀宣传活动,关于海葬等话题,受到居民们的广泛关注。

如何安排身后事,在关于人生道别方式的选择题面前,很多人选择“把方便留给后人”。近年来,海葬、草坪葬、树葬等节地生态葬形式和节俭、文明、环保的祭祀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大连市民认可。

从“厚葬”到“归于自然”

绿色殡葬逐渐被认可

“不是买不起墓地,是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而且大连人选择海葬,也是一种‘落叶归根。’”在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的文明祭祀宣传活动中,居民谷大姐向大伙儿分享了自己家关于海葬的经历。

每到祭祀节日,谷大姐和家人们都带着一束鲜花来到海边,将花瓣撒入大海,把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向大海倾诉。“在老人生前尽孝,不留遗憾就够了,不必非得‘厚葬’,选择海葬,只是换一种方式来寄托我们的想念。”谷大姐的想法得到了不少居民的赞同。中兴社区的社区专干于琦表示,近年来,社区不少居民都和谷大姐家一样,打算或已经选择了海葬。

据大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海滨城市,大连市具有开展海葬的优势,并明确提出扶持海葬发展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多年来大连市积极开展海葬活动,引导市民树立“入海为尊”的先进理念,摒弃“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建立海葬免费政策,减轻逝者家属的丧葬负担,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全市有1万余具骨灰安葬于大海,回归大海的怀抱,节约土地资源近4万平方米。

2021年,为扩大海葬规模、提升海葬服务能力,大连市民政局与7家海葬服务单位签署了协议,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更大的增加了海葬宣传范围,事实提升了海葬服务能力,将传统的聚集一起集中海葬服务不灵活的形式,转变为了随时报名、即可安排的方式,满足了逝者家属的服务需求。

除了对大连市户籍死亡人员骨灰海葬的逝者家属实行费用免除政策,近年来大连市实行了一系列节地生态安葬补助政策,对选择将大连市户籍死亡人员骨灰以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方式安葬的逝者家属,每例补助1000元,公墓单位每例补助500元。

与购买传统墓地安葬骨灰动辄数万元相比,节地生态安葬价格低廉,大大减轻了普通群众的丧葬负担。另外记者了解到,大连市玉皇顶公墓投资建设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节地生态安葬园区,计划2022年完成施工。

从绿色殡葬到文明祭祀

大连不断探索寄托哀思的新出口

献一束鲜花,点一支“蜡烛”,录一段视频,写一封“家书”……不一样的祭奠方式,一样的追思与怀念。如今,在大连,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以节俭、文明、环保的形式寄托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感怀。


从2015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禁烧工作,到2018年年底,《大连市殡葬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大连吹响了文明、绿色殡葬“集结号”。各街道、社区、墓园纷纷举办具有当地特点的家庭追思会、集体公祭、签名祭祀、网上祭祀、天堂信箱等文明祭祀活动,将之变成一个个新民俗,引导社区居民采取绿色文明方式寄托哀思。

“倡导文明祭祀不是简单地要求百姓‘禁烧’,而是要消除烧纸衣的旧习俗,如强调寒衣节‘孝文化’概念和温暖内涵,并建立多种文明祭祀方式引导市民怀念和感恩逝去的亲人,使之成为百姓寄托哀思的新出口。”沙河口区南沙街道南沙社区的副书记刘乐文认为,作为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民族崇自然、尊先辈、孝父母、恤亲友等多层次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


近年来,社区通过鲜花替换烧纸、设置天堂信箱、在“哀思墙”上写下对故人的思念、在社区设立祭祀房间供居民开办追思会等方式,替代传统的烧纸等陋习。现在,社区的老年居民彻底抛弃了烧纸等陋习,还主动在寒衣节等祭祀节日参与巡逻队伍,对焚烧冥纸、冥币等行为进行劝阻

疫情期间,社区还引导居民选择“网上祭祀”,居民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线献祭奠鲜花、点燃祭奠蜡烛等。居民们纷纷表示,相比于“烟熏火燎”的传统祭祀方式,“云祭祀”更省力、更安全也更文明,应该成为常态化的祭祀方式。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如今在大连,绿色、生态、文化殡葬理念深入人心,关乎每个人“身后事”的文明探索,正在大连“绿色接力”。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