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的人才印记

——大连市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人才积极投身抗疫战斗

孙振红 桑士田

“没关系,主任,我还能坚持,让我去吧。”说这话的是大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大夫张辉。11月7日晚,他在救灾大棚里迎着风雪采集核酸直到午夜。问他冷不冷,他笑着说:“我的鞋子全都灌包了,但看到风雨中居民撑着伞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就顾不上冷了。”这是广大奋战在抗疫一线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人才的生动缩影。

与时间赛跑 做阻断传播防线的“科技尖兵”

在疫情防控中,查明流行途径,阻断传播链条,对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至关重要。疾控中心人员穿梭在医院与患者或密切接触者之间,用科学的分析、缜密的“侦查”手段,为疫情防控筑牢了关键防线。

凌晨3时出发,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报告,12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检测科科长周毅恒在疫情期间,被同志们形容为与时间赛跑的“疾控人”。自11月6日,大连市内首次出现与庄河关联的病例后,周毅恒带领团队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被感染者的传播链。周毅恒表示:“不能等10个人单采结果出来后再做排查,我们必须分秒必争!我们的目的就是摸清病例行动轨迹,捋清病毒传播链条,早一分钟排查清楚,就能早一点遏制病毒传播的脚步,少一个被感染。”为此,他带领团队根据本次德尔塔毒株传播快的特点,将病例检测阳性的轨迹进行层层严查,对待密接、次密接人群也做了“提级响应”,通过抽丝剥茧,流调人员很快找到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时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传染源封控在较小的范围。

连续15天坚守岗位没有回家,一次性连续工作36小时。这是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学科负责人、本地全职高层次人才薄志坚的真实写照,每当同事强迫他去休息,他总是稍做休息之后,又出现在检测仪器前。薄志坚采用浓缩的方法对阳性标本进行重新核酸提取和纯化,为基因测序提供优质的样本,组织参与基因组测序溯源工作,及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制作病毒遗传关系图,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方向,为协助国家和省疾控中心开展溯源和病毒分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悉,本次疫情期间组织了84名人才参与流调分析检测,有的侧重于传染源研判,有的侧重于检测溯源,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用科学技术为筑牢抗疫“第一关”打造了智力引擎。

与群众在一起 做防疫一线“冲锋队”

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的基础,全员检测、迅速检测是精准防控的关键和前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斗中,广大专家人才根据防控大局需要,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作人员,亲临一线、率先垂范,在庄河市的乡村地头、在大连市的楼宇街巷、在纷飞大雪下的街头检测点,夜以继日,持续作战,不分昼夜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阵地,积极投入到抗击病毒、抢救生命的最前沿,用专业所长把防控的基石夯实。

受寒潮影响,11月8日,大连迎来了2021年较大的一次降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0名医生与190名护士组成的280人核酸采集队于早7时整装出发,他们奔赴甘井子区和西岗区108个采集点,开展核酸采集工作。很多临床主任、党总支书记们报名时,科室里的同事都担心他们长时间工作身体会吃不消,劝说他们留下来管理科室,但他们表示各类人才不只是荣誉称号,更应该是责任担当,这个时候就是要冲锋在前,把人才的作用体现在抗疫第一线。在八一路街道傅家庄社区,耳鼻喉科眩晕中心主任刘秀丽一天采集近1200个标本,午饭只用了10分钟,匆匆吃一口便返回到岗位上。她说,“省下来的时间能再多采集一些居民,让大家等候时间再缩短一点。”

作为PCR实验室负责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峰自此次疫情开始,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了,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但所有工作人员都克服困难立即进入防控一线岗位。在短时间内就组建了79人的检测团队,分成4个班次,采取24小时轮组上岗不停机的满负荷检测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员和设备迅速进行核酸检测,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正是由于专家人才的示范引领,这支团队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不断刷新着核酸检测速度,为大连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人才力量。

一线的检测人员有人被口罩勒到脸颊红肿,有人被汗水浸到双手泛白,有人被防护服捂湿到皮肤发炎,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但他们藏起辛苦,双眼含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次、每一个人的检测。

疫情以来,大连市先后进行了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庄河市等部分地区检测的频次更多,还有部分需要走家进户的检测,检测数量大,工作人员需求量更大,正是由于有了广大专家人才的带头冲锋、真情付出,才使得核酸检测工作及时高效完成。

与病魔作斗争 做群众健康的“守护员”

用药如用兵,用兵先选将。广大专家人才是战胜疫情和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中坚力量,他们把病房当战场,白衣做战袍,以无畏的担当向险而行,把希望带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之志,用无悔的付出厚植医者仁心的职业底色。

大连市中心医院ICU学科主任、外科ICU主任杨荣利,是大连市的高端人才,也是大连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更是此次疫情省专家组组长,多次率队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既有高达88岁的耄耋老人,也有才出生几个月的婴幼儿;既有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也有即将临产的孕妇。每一次他都带领团队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给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使这些患者转危为安。

一位重症新冠肺炎的孕妇,入院后病情迅速加重,并出现胎儿窘迫,需要接受急诊剖宫产手术。母亲与胎儿均面临着生命危险,需要产科、新生儿、麻醉和重症等多个团队协同救治,在高标准疫情防护要求下进行手术和抢救,给治疗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手术期间,杨荣利不顾个人安危,长时间坚守在患者的身旁,指挥和协调多个团队的救治工作,保证了剖宫产手术的顺利实施。术后,杨荣利又利用自己掌握的重症技术,每天用床旁超声评估患者的容量,滴定患者的液体,实现精准液体管理,再配合高流量吸氧、俯卧位呼吸、输注新冠患者恢复期血浆和激素等综合治疗手段,使患者在未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情况下,呼吸困难逐渐缓解,脱离了生命危险,最终母婴平安出院。至今,杨荣利和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新冠肺炎患者零死亡、零插管的奇迹,为大连市的新冠疫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难方显勇毅。在接到紧急通知后,大连市友谊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徐业,仅用8个小时就迅速组建了科室,带队进入省集中救治大连中心,整建制接收B3病区的诊疗工作,24小时内就收治患者31人,创造了此次疫情单日收治患者最多的记录,目前这里也是所有病区中患者数最多的。每当谈起这些,她总是平淡地表示:“我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认定的城市发展紧缺人才,享受着市委、市政府的薪酬补贴,在疫情面前,一定要冲在最需要我的地方,用实际行动为广大人才做榜样。”一人抗疫,全家参战,她的爱人李斌作为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肿瘤病房主任医师,同样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认定的城市发展紧缺人才,也每日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抗疫过程中,有很多像徐业、李斌这样的人才用无悔的付出诠释使命,用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展现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大连市委组织部注重发挥人才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到抗疫一线中去,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疫情伊始,全市紧急抽调重症、呼吸、中医、心理、内分泌等领域人才组成专家救治组,集中优质医疗资源开展科学、有效救治。据悉,此次全市共有37580余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抗击疫情,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7877人,国家及省市领军人才972人,城市发展紧缺人才562人。同时,对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表现突出的,在市政府特殊津贴、紧缺人才薪酬补贴等项目推荐选拔时予以优先考虑,纳入专家人才疗养对象。

生命无华,殷殷报国行就是最美的芳华。大连市中心医院常驻庄河采集核酸人员刘子义收到了小朋友的简笔画,上面写着“谢谢你,白衣天使!致敬最美逆行者!中国加油!白衣天使加油!”这个冬天因广大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人才的众“智”成城、默默守护而格外温暖!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