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直通车】“韧性城市”建设 大连应该这么做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毛雪梅)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不仅需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环境污染问题,还需应对公共安全问题。如何灵活精准应对、减少损失,保障城市安全健康发展?“韧性城市”正由此背景产生——是指城市运行系统状态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等变化,受到外部冲击和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应具备承载(抵抗力)、适应(免疫力)和恢复(自愈力)的能力。

政协委员张新天在提案中提到,城市建设仅强调“抗灾”已难以应对风险,以“耐灾”为核心的“韧性城市”建设思路,才能更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维度、统筹式、系统化的工程,应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指导大连建设实施。

张新天建议,首先通过“韧性城市”顶层设计制定韧性发展目标,包括城市的承载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三个方面。健全体系——建立监测、评估、预警和反馈机制。

在保障基础方面,张新天建议,遵循“让”“防”“避”的原则,强化城市“硬件”布局。 “让”——开展全方位风险评估,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在空间布局上应让出灾害高风险空间。 “防”——完善防灾分区、开敞空间,预留应急和留白用地,统筹布局公共安全设施,形成“防”的格局。 “避”——是建设立体疏散救援通道、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平战功能转换、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避”的准备。

在科技创新方面,韧性城市建设更需应用新科技,提升软件能力水平,以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万物物联。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应用,实现精准模拟。

此外,张新天认为,要让市民对城市脆弱性以及韧性城市建设实施政策形成共识,积极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形成应对灾害风险的强大合力。


编辑:谭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