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昼夜无长短 风送窗前九畹香


3月20日,农历二月十八,春分。

现代诗人吴藕汀诗曰:“春分昼夜无长短,风送窗前九畹香。”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明媚的春天,这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

春分节气名字有何含义?春分的物候现象有哪些?传统习俗和饮食习惯都有什么?大连地区的人们是怎样迎接这一重要节气的?通过大连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高日晖以及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大连民俗研究专家刘益令的讲述,一个鲜活的“春分”跃于眼前。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0°,即赤道的正上方,地球上昼夜时间相等,以后北半球昼长夜短。高日晖介绍说,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人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指昼夜相等。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就是此意。二是春分也是春天的正中间,古人又称之为“仲春之月”。

春分时节,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升到0℃以上了,标志着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真正开始。春分三候,初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元同玄,黑色的鸟,就是燕子,燕子开始从南方向北方迁徙了。虽然惊蛰前后就有雷声,但是春分后雷声才多起来。高日晖表示,“始电”的意思有争议,一种说法是下雨天打雷伴有闪电,另一种说法认为电是阳光的意思。第一种说法按字面意思理解,容易说得通。第二种说法主要来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然而,这种说法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解释,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百花生日是良辰

春分时节,我国民间有踏青、放风筝、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的风俗,民谚还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现已发展成在全世界都很流行的“立蛋”游戏。

高日晖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惊蛰后至春分前的花朝节风俗。花朝节,又名花神节、挑菜节,简称花朝。

晋代对花朝节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浙江宜兴地方风俗:“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是农历二月十五,即春分前几日。

唐宋以后,花朝节的具体日期各地多有参差,《梦梁录》记载浙江风俗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翰墨记》载洛阳的花朝节在二月二日,《诚斋诗话》记东京的花朝节在二月十二日。节日时间应该是跟花期密切相关,各地花期的差异是造成同一节日而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但是,江南的花朝节晚于中原地区,似乎有所不当,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各地的花朝节主要参考的是某一种花的花期吧,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中原地区的花朝节早于浙江的情况。”

古代花朝节的习俗主要是赏花和祭祀花神,俗称百花生日。清代蔡云《咏花朝》诗写道:“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徐珂《清稗类钞》记载过慈禧在花朝节到颐和园赏花并观看花神庆寿表演等事。可见到了清代,花朝节还是个重要的节日。《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袭人的生日都是二月十二,脂砚斋评点:“黛玉为群卉之冠,袭人姓花,故应为二月十二日。”曹雪芹如此设计二人的生日,也可证明清代花朝节是一个很流行的节日。

高日晖说:“今天,只有壮族中还保留着传统的花朝节。当然,每年百花盛开之际,各地多有新的花节,比如菏泽和洛阳的牡丹花会,但是总觉得今天的花会热闹是足够热闹,却缺了点传统节日的味道,多少有些遗憾。”

春雨过后忙耕田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与节气相关的最重要的还是农事。“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这句谚语说的是冬小麦在春分节气开始迅速生长,对麦子的丰歉至关重要,此时的温度雨水如果合适,真是千金难买。此外,还有“春分雨多,有利春播”“春分前后,大麦豌豆”等农谚,均是顺应天时之意。

高日晖和刘益令都提到了“春分地皮干”的民谚。意思是说,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此时雪水融化蒸发尽了,地表层已经开始干燥,肥沃的黑土地仿佛蓄势待发,静候着真正的春天的到来。而在辽南,马上就要开犁种地了。在春季少雨的北方地区,抗御春旱仍是春分时节重要的农事活动,这些地方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加强抗御春旱和冻害的准备。

关于大连地区人们在春分节气的饮食习惯,刘益令介绍,大连人春分这天要吃春饼。把面糊摊成熟薄饼,在里面裹入各种新鲜蔬菜,黄瓜丝、胡萝卜丝、大葱丝和鸡蛋丝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或调味,蘸甜面酱吃,不但食之美味,而且象征着春分来临,会带来欣欣向荣的生活。此外,在春分时,大连人还有喝大碴子粥的习惯,也是寓意春种秋收、丰衣足食的意思。(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