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民:读书是一以贯之的生活
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张明春 图 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有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话,周立民是一位。从识字开始,40余年里,每日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沉醉于斯,是真的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周立民在书房。
周立民出生于庄河青堆镇。“青堆潮流蓉花山浪,庄河街,不赶趟”,青堆物富人丰,出念书人。周立民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曾说,上大学前他把之前的《收获》杂志都集全了。
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1994年,上大二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最年轻的与会学者。
周立民聚书成癖,读书成瘾。毕业后,他一度在机关、报社工作。工作之余,他的心思全在读书写作上。他研究书的形式,从封面到扉页,从版心到纸墨,从版本到开本,无一不关注,仅仅一个书脊,都能写出一篇随笔来。
他终究是学问中人。2002年,在媒体发展迅猛的时候,他去复旦大学,跟随现当代文学专家陈思和教授,5年硕博连读。
专心致志是人们看好他的地方。人到中年,许多人学习和钻研的步子就慢了下来,打打扑克消遣一下在所难免。这些在周立民那里是不存在的,他觉得不能阅读、思考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浪费。
周立民每日事必躬亲,学问也没耽误做。沪上节奏快,但一个人的时间毕竟掌握在自己手里,看你心思在哪。他说他读书都在业余时间,晚上基本上谢绝应酬,出差途中也能读好多书,还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料时间……“我的确对时间精打细算甚至吝啬无比,虽然书是读不完的,但是,我从未为‘读书时间’而苦恼过,相反,我一直沉醉在书带给我的乐趣中。”周立民说。
沪上寸土寸金,房价高企,藏书是一件奢侈的事。但周立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家里书集如山。前不久还写过一篇谈“书房”的文章,里面老实交代:除了厨房和卫生间,其他房间里全都有书。
对于读书成瘾的人来说,如何平衡写作与阅读是一个问题。周立民却没有这种困扰,他觉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事情,该读就读,该写就写,自然而然。“最重要的是想写,想读,喜欢写,喜欢读”。
买书,藏书,也借书。他还有借阅的习惯,只是不像做学生时那么频繁而已。“旧书网买书很方便,有些资料书需要就直接买了,常常是一篇文章写完,又积下一堆书。单位离上海图书馆也就两三百米,有些书直接到上图借,尤其是现代文学的版本书、老报刊,图书馆藏量丰富而独特。国图,以及各大学图书馆都在利用范围内。”他说。
周立民读书博而约。凡文学,文艺理论,古今中外,无所不读,但于现当代文学着力颇多,尤专宗于巴金研究。这些年的成果,当代文学批评方面有《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当代文学研读札记》等专著;以巴金为中心的现代文学研究有《巴金画传》《〈随想录〉论稿》《〈随想录〉版本摭谈》《闲话巴金》等;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有《甘棠之华》《简边絮语》《星水微茫驼铃远》等;散文和学术随笔有《槐香入梦》《老派:闲话文人旧事》等。另主编巴金研究丛书等多种。
2019年10月,作为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持人,他力主中国作协、巴金研究会与大连大学合作,把研讨会办在了大连。这应该算是一种对家乡和母校的反哺。
周立民
1973年出生于庄河。曾就读于大连大学、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之一、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辽宁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