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室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连市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大委办发〔2022〕11号

各区市县党委、人民政府,各开放先导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大连市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室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日   


大连市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大连是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具备系统整合冷链物流资源、整体推进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基础条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推动大连市冷链物流率先发展、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冷链物流发展基础、市场需求和服务功能,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功能定位

东北亚冷链物流枢纽。发挥大连区位和港口优势,继续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以及欧美等地冷链物流合作,打造全球渔业资源配置的东北亚国际集散中心、国际水产品转口中心。

全国冷链物流承载城市。进一步推进大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依托金普新区、甘井子区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提升大连冷链物流在全国的行业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建设全国冷链物流一级节点。

东北地区冷链物流龙头。发挥大连冷链物流功能作用,带动东北地区冷链物流发展,为东北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大连市特色产业。加强与国家冷链物流运行体系融合联动,推动冷链物流成为全市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24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冷链物流总收入1000—1200亿元,冷链物流增加值达400亿元,冷链商品交易量3100万吨,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链物流量占宜冷物流量60%以上,货损率在10%以下。

(三)总体布局

重点打造“两中心、六基地”的产业网络,形成产业导向明显、梯度均衡发展的全域冷链产业发展布局。

1.“两中心”

中心一: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发挥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特别示范区政策集成和招商局集团全球港口联动及资源整合能力优势,围绕进口冷链食品防疫安全和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引入先进冷链技术,建设国际一流的海关及综合防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构建以冷链高端产品精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将太平湾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缓冲区与产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为立足大连、辐射京津冀、服务东北亚、联通国际冷链主要航线和集疏运网络的千亿级世界冷链枢纽中心和国际冷链枢纽基地。

中心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试验田”和对外开放“桥头堡”优势,集聚国际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保税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冷链产业投资服务平台,打造东北亚国际冷链交易及物流中心。

2.六基地

——依托金普新区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大连市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交易基地;

——依托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信息技术研发优势,建设冷链信息技术和交易平台研发基地;

——依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冷设备制造优势,建设制冷及冷链运输设备生产基地;

——依托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和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空港冷链物流基地;

——依托甘井子区远洋渔业优势,建设大连湾远洋渔业加工基地;

——依托庄河市近海养殖水产加工优势,建设庄河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

1.加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力度,争取设施用地、用电优惠政策。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建设需求情况调查,推动新建一批设计科学、设备先进、低碳节能的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改扩建一批老旧设施,替换一批老旧设备,稳步增加全市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库容量。

2.夯实产地仓储保鲜基础,提升农产品产地产后预冷、冷藏冷冻、分拣分级、清洗包装、鲜切分割等商品化处理能力。

3.鼓励农产品产地和部分田头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依托产地冷链物流经营主体、产地批发市场、供销合作社、生鲜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等,谋划一批企业型、平台型、共享型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

4.逐步增加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覆盖品类。以种植业为重点,逐年扩大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覆盖面,涵盖冷链物流主要品类。争取到2024年,果蔬、肉类、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35%、85%、85%,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5.鼓励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建设主体积极与快递、物流行业合作,配合做好农产品村级寄递、电子商务站点的产销对接工作。

6.加快畜禽屠宰企业改造升级,引进高标准屠宰加工生产线,提高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水平,推行“规模化屠宰+冷链化配送”模式。鼓励屠宰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肉制品加工储藏能力。

7.鼓励畜禽屠宰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畜禽产品深加工,推进精细化分割。开设直销经营网点,实施连锁化经营,加快实现从屠宰、加工、运输、储藏到市场的全链条冷链运行。

8.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开展冷藏保鲜设施建设,2022年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68个,总库容约9.7万立方米。

9.加强产地冷链物流建设管理技术服务,建立冷链物流技术服务队伍,形成市有专家组、县有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体系,采取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和网络授课等方式,为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提供专业化技术指导。

(二)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

10.推动海运、空运、铁路与公路冷链运输多式联运体系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冷藏集装箱班列,通过开发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班列密度,推动海运、铁路与公路冷链运输无缝链接。

11.积极推进仓配一体化,大力发展全链条的城市配送业务,实现从物流基地到终端超市的全程冷链配送。推动建立从产地到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产品追溯系统。

12.严格落实国家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规装载冷鲜、冻鲜农产品运输车辆实行不卸货、不扣车、不处罚政策,切实提升冷链运输车辆的通行效率。

13.创新冷链运输组织模式,推广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果,推动“大连—北京”、“大连—哈尔滨”冷藏班列开行。

14.探索“海运+冷藏班列”海铁联运新模式,持续提升中欧班列沿海集结中心冷链运输服务水平,研究推进海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等冷链运输业务。

15.继续支持冷链物流装备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冷链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开展冷链装备研制。充分利用国家及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加强冷链装备推广应用。

16.鼓励引导铁越集团等城市配送企业以配置、租赁、融资、第三方服务等模式,与相关车辆生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提升冷链车辆使用率。

17.鼓励企业建立完善冷链运输温度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冷链运输过程智能温控管理水平。

18.严把冷链运输车辆准入关,凡不符合交通运输部要求、未经安全技术核查公告的车型一律不予准入,推广应用新能源冷链运输车辆。

(三)完善销地冷链物流网络

19.利用好国家支持冷链物流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巩固我市冷链产业优势地位,建设成为依托东北、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冷链中心。

20.加强大连城市共同配送中心等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和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

21.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广阔、运营模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发展高端冷链物流,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全产业链冷链物流品牌。

22.鼓励重点冷链物流企业整合低温加工、冷藏冷冻、运输配送等物流功能,拓展连锁配送网络,开展一体化物流服务。

23.支持重点冷链企业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网上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供应链管理拓展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延伸服务领域。

24.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冷链物流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冷链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企业,逐步提升我市冷链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

25.支持服务农产品流通的冷库建设。推动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设施,完善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建设。

26.组织开展冷链运输服务品牌创建,打造辽港、辽渔、铁龙等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市冷链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力。

27.强化对冷链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精准招商工作,引进国际国内专业物流地产商,建设或改造多温区、集约化、共享式的2.0版智慧冷链园区(前置仓),提供高标准第三方冷链仓储和城市配送服务,满足社区团购电商平台、新零售等生鲜配送需求。

28.开展全市冷链产业链项目谋划工作,编制《大连市冷链产业链招商工作手册》,梳理汇总全市谋划及在谈冷链产业链项目。

29.推动毅都冷链全球中心仓、麦德龙、每日优鲜辽宁区域总部及水果小镇毅都加工厂等重点冷链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四)推进冷链物流创新

30.建立促进冷链产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与冷链相关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加强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研发,培育和壮大冷链产业发展新动能。

31.推进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支持建设冷链货物“东北亚中心仓”,探索拓展冷链货物的跨境电商业务和区内加工增值转口业务,促进贸易业态货物的集储和分拨,培育冷链发展新业态。开发和应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上集货、订舱(车)、交易、结算等业务。

32.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大型批发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利用自有设施提供社会化冷链物流服务,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设施,提高城市冷链配送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33.支持企业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冷链物流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强冷链物流的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和运用,利用大数据指导冷链物流发展。推进辽港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建设,发展无人仓库、无人分拣、无人配送等业务,提升冷链物流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34.探索建立冷链商品新零售模式,推动商品由冷链生产基地、仓储基地、加工车间直接到零售终端,由消费者直接取货,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全程可视化配送。

35.建立冷链物流研发机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全市冷链物流研发机构,持续提高大连冷链物流研发能力。

36.依托太平湾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缓冲区,引入高端冷链精加工产业和现代冷链物流技术,建设冷链产业集中发展区(国际食品产业园)、高端冷链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冷链冻品展示展销中心及交易贸易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促进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级世界冷链枢纽中心和国际冷链枢纽基地。

(五)强化冷链物流全方位支撑

37.优化产业投资环境。坚持产业投资自由化,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提升冷链产业开放度和透明度,深化“一网通办”改革,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建立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8.成立冷链物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依托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吸引社会资本或民营企业加入,建立冷链物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设立水产品、果蔬和畜产品三个分中心。

39.整合全市冷链产业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冷链物流、加工园区功能集成,整合全市及区域冷链资源向重点园区集聚,构建全市一体化的冷链产业体系。

40.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发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先行先试优势,鼓励制度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口岸检验检疫和港口装卸效率,优化国际中转监管模式。对标国际操作惯例,探索允许国际中转货物通过舱单申报直接入区。

41.扩大冷链企业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认证,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冷链监管体制,为高信用等级企业提供快速通关通道,推进AEO国际互认合作。

42.加强口岸与腹地间海关合作,通过监管互认机制,对口岸进口冷链货物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一站到底”,提高配送效率。

43.建设冷链产业风险防范体系。通过数据中心共享,建立以产地、加工、运输、港口、存储、配送为链条的货物流通追溯体系。

44.进一步完善冷链生产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严密防范各类安全风险。

45.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落实强制性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冷链产业规范化水平。加快在冷链产业各环节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覆盖更全的地方标准体系。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积极参与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

46.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建设冷链产业技术、管理人才发展与培育基地。

(六)筑牢冷链疫情外防输入防线

47.扎实抓好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探索利用新技术对首站定点冷库进口货品进行防控消杀。

48.建立进口冷链食品产地预警机制,开展进口冷链企业人员、食品、环境新冠病毒核酸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风险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指导。推进辽渔集团冷链货物中转仓库、自动消杀流水线等项目建设。

49.建立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实施单位技术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和消毒效果评价。

50.制定冷链食品核酸检测采样相关技术文件,对采样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规范现场操作。

51.继续执行首站定点冷库驻点专班制度,组建专业队伍负责首站定点冷库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工作。指导企业落实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和消毒工作。

52.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依托“大连市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开展2022年冷链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专项科技攻关,实现产业化。

53.依法依规推动太平湾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缓冲区建设,统筹推进港区报审报批工作。

54.在太平湾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缓冲区全面推进海关和综合防疫制度、流程、监管模式创新,引入先进冷链防疫技术及检验检测技术,建设国际一流的防疫基础设施,打造基于大数据和AI冷链支持的全程溯源的信息化平台,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能力,形成以快速高效通关、全面综合防疫为核心的改革创新型、引领性工程。

(七)打造冷链物流投融资体系

55.拓宽冷链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扶持政策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冷链物流行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冷链物流发展。

56.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我市重点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将冷链物流纳入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范畴,积极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

57.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印发金融产品汇编,组织金融机构宣讲融资产品和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需求对接服务。

58.吸引冷链物流产业资本向重点园区集聚,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冷链物流投资业务,探索建立冷链物流创业投资基金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冷链核心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供应链融资。

59.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研发上市集装箱运力期货,对冲海运费用波动风险,助力物流、贸易等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八)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60.依托大连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推动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补齐我市冷链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平台性短板,提高冷链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

61.组织全市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争取推动金普新区、甘井子区入选建设名单。

62.支持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等按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基础和存量设施,待条件成熟后尽快开展申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把冷链物流建设列入“十四五”期间大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重点,形成全市共同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推进补链、强链、拓链。

(二)强化统计分析

建立冷链物流行业统计制度,制定冷链物流行业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行业数据收集、分析、发布等基础工作,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三)提供人才保障

依托在连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国际人才双创基地,创新国际人才流动和就业管理,引进和培养一批冷链物流业务流程设计、软件开发、大数据挖掘等高级人才,形成东北地区冷链物流人才高地,服务东北地区冷链产业发展和东北亚国际冷链产业开放合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宣传导向作用,提高城市影响力和产业引领力,围绕“企业—产业—城市”三个层面,加强产品宣传,提升社会各界对冷链产业的认知度,树立大连国际化、现代化冷链产业标杆城市形象。

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室     

2022年7月1日

编辑:高佳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