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冉嬛 石晶

“在比赛规则升级、指标提升和技术难度再增加的情况下,人机协同组别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抓取了69个海产品,继续刷新大赛纪录,我们要为各参赛队的挑战难度和征服自然的精神点赞!”10月30日,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上,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赛事组委会指导专家组副组长罗钟铉高兴地说。

据了解,此次大赛更加明确了相关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对于推动水下机器人技术和加强相关领域科研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将水下机器人相关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与“蓝色粮仓”产业实现了有机结合,促进了领域前沿技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对于大连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深入推进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技术升级创新 机器人成水下“智慧担当”

本次大赛共有20支团队参加线下的人机协同抓取组和自主抓取组的比赛,所有比赛均在开放海域进行,各支参赛队积极努力,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设计来应对真实海洋环境,普遍在精准测量、机器人鲁棒控制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大连理工大学OurEDA二队荣获人机协同抓取组比赛一等奖;大连海事大学海鹰二队、大连海事大学海鹰一队获二等奖;大连海事大学海鹰五队、东北大学好果汁队、大连海事大学海鹰四队荣获三等奖。在自主抓取组比赛中,裁判专家组认为在精确感知作业上还有进步空间,因此决定一等奖空缺。大连海事大学海鹰五队、大连海事大学海鹰二队获二等奖;大连海事大学海鹰一队、大连海事大学海鹰四队、燕山大学智慧海洋创新团队获得三等奖。

在人机协同抓取组比赛中,大连理工大学在比赛中表现抢眼。“经过前几次比赛团队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年的比赛更从容。”大连理工大学OurEDA二队队员、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孟冠辰已经连续4年参加该项赛事,主要负责机器人的软件控制。他告诉记者,在学校实验室的操作和真实水域里的操作差别较大,真实海域水下情况更复杂,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并增加了推进器的数量,可以更好地适应水下环境。大连理工大学OurEDA二队领队朱明老师说,今年各参赛队在目标自主识别、机器人运动控制和高效智能作业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机器人工作效率稳步提高。朱明说:“这种潜水机器人适合替代人力采捕海参、扇贝和海胆,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准备在今年冬天带机器人赴獐子岛参与海参采捕,测试其在低温复杂环境下的运行状态。”

研发能力提高 打造水下机器人生态系统

“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作为国际上首个在真实海域进行的机器人竞赛,从无到有,从笨到巧,不断推动水下机器人领域科研水平的进步。”据罗钟铉介绍,今年各参赛队在目标自主识别、机器人运动控制和高效智能作业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机器人工作效率稳步提高。许多团队通讯采用5G技术,信号传输能力更强。本次大赛中,各大高校研发的水下机器人的水下感知、水下控制、水下作业能力再度提高,大赛智能评测也进一步升级。智能精准评测指标能够为技术提升提供精准指向,大赛持续升级的智能精准测评指标将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大赛未来还将搭建水下机器人数据共享与算法测试开放平台,推动水下机器人通用架构形成标准化、模块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激发平台聚集效应,打造水下机器人生态系统,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编辑:姜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