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突破:数量比去年多1万余只
截至11月20日
2022年老铁山猛禽监测完美收官
监测猛禽种类多、数量大创历史新高
大型雕类种类历年最全
今年监测到的猛禽达30种7万余只,比去年数量多了1万余只。监测团队达到23人,除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外,还面向全国招募具有成熟经验的猛禽监测志愿者,充实监测力量。今年监测到的大型雕类包括金雕、白肩雕、乌雕、白尾海雕、草原雕、蛇雕、靴隼雕,共记录到132只。
白肩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VU(易危)等级,今年监测到5次,是老铁山记录白肩雕最多的一年,也是今秋国内监测到白肩雕最多的地方。另外监测到乌雕115只,这也成为国内之最。
另外,还监测到一个14只雕组成的“雕群”,包括12只乌雕,1只草原雕,1只白肩雕,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首个“千猛日”于9月7日来临,当日记录猛禽1102只。今年迁徙期共记录到28次“千猛日”,最多一天记录到3700余只。记录迁徙猛禽数量最多的是普通鵟和凤头蜂鹰,均超过2万只,数量合计占全部记录猛禽数量的73%。
候鸟迁徙高峰期,老铁山多次出现“鹰柱”“鹰河”奇观。监测人员观测到百余只的普通鵟、凤头蜂鹰、赤腹鹰、黑鸢等大中型猛禽在空中较小范围内盘旋,维持20分钟左右,鹰群才逐渐散开,这种现象被称为“鹰柱”。
监测人员还见到短时间内,多只老鹰排成密集的队形,缓缓地在空中由北向南飞行,直接从老铁山向蓬莱方向而去,形成了一条“鹰河”。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王小平分析:“鸟多是主因,加上适宜的天气、气流,另外,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使得等待跨海南迁的猛禽未受到过多惊扰,也是原因之一”。
猛禽监测是一项研究猛禽迁徙规律的科研项目,也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从9月1日开始,11月20日结束。监测人员每天早晨6点至下午16点,在老铁山观鸟大平台,实时记录经过老铁山迁徙猛禽的种类和数量,同时记录每个时间段的风力和风向,适时区分猛禽的性别及年龄。监测人员不停地仰头,从单筒或双筒望远镜的镜头里观测空中的猛禽,及时填写记录表,中午吃自带的“干粮”、喝几口矿泉水,同样的动作反复做,显得有些枯燥,但监测人员却乐在其中,因为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时不时地举起10斤重的长焦镜头相机,快速抓拍空中上演的“精彩大戏”,一只燕隼抓到了一只蜻蜓,两只游隼正在掐架……共同探讨猛禽的分类,成鸟和幼鸟的辨别;还能见到猛禽中“百变大咖”凤头蜂鹰的各种色型……
老铁山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部,属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南面的老铁山角是黄渤海的自然分界点。老铁山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距蓬莱直线距离100千米,期间有庙岛群岛的诸多海岛分布其中,与最近的北隍城岛直线距离仅41千米,是候鸟通过渤海海峡的最近通道,是中国鸟类迁徙东部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每年有上千万只候鸟经此迁徙。
猛禽是老铁山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迁徙类群,老铁山现记录猛禽有4科23属43种。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迁徙猛禽的种类多、数量大而闻名,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丰富,现记录鸟类347种,被列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的提名地之一,目前正在申报阶段。
资料: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吴耀辉
校对:秦臻
主编:于莉
监制:穆军、高忠华